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高原慢病管理的实践样本: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子宫内膜异位症防治之路
作者:青海红十字医院     阅读: 98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王志雯、马莲蓉、杨爱萍、魏顺英张丽萍、王春梅、潘丽杰

青海红十字医院


       在慢性疾病管理日益成为基层医疗核心任务的背景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作为一种病程长、易复发、需长期干预的妇科慢性病,在青藏高原牧区的防治面临特殊挑战。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作为青海省国家级重点专科、卫生部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立足牧区实际,以“能落地、可执行、见实效”为原则,构建贴合高原特点的EMs慢病管理体系,用扎实的基层实践诠释慢病管理的核心要义。


       一、高原牧区EMs的慢病特性与管理痛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绝非“一次性治愈”的急症,其病灶反复出血、盆腔粘连渐进加重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长期跟踪、持续干预的慢病管理模式。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牧区,这种慢病属性与高原环境、医疗条件相互交织,形成了亟待破解的管理难题。

     (一)疾病本身的慢性迁延性
      EMs患者的痛经、盆腔疼痛等症状会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即使通过手术剥除囊肿、松解粘连,术后仍需长期用药抑制病灶复发。临床统计显示,若术后缺乏规范随访与用药管理,1年复发率可高达28%,且复发次数越多,治疗难度越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劳动能力。这种“治疗-复发-再治疗”的循环,让EMs成为典型的慢性疾病管理对象。

    (二)牧区慢病管理的现实阻碍
      青南牧区涵盖7个州县,草原广袤、交通不便,牧民居住分散,给EMs慢病管理带来多重现实困难:
      • 随访“断档”普遍存在:牧区患者术后前往省级医院复查,单程需辗转数天,交通成本高达数千元,许多家庭因经济负担放弃随访,术后规范随访率曾长期低于50%;
      • 健康认知薄弱:牧区女性多将痛经视为“女人必经的苦”,对EMs的慢性进展性认知不足,早期不会主动就医,确诊时往往已出现严重粘连;
      • 基层管理能力不足: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妇科医生,仅能处理基础健康问题,无法开展EMs术后随访评估、用药指导等专业管理工作;
      • 环境与生活习惯影响: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易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重病情;牧民长期户外劳作、饮食中高脂肪摄入较多,也增加了慢病控制的难度。
       这些痛点使得牧区EMs管理长期停留在“手术完成即治疗结束”的阶段,未能形成“筛查-治疗-随访-康复”的完整慢病管理闭环。

       二、扎根牧区的慢病管理体系:青海红十字医院的“3+2+1”实践
       作为青海省妇产科医联体牵头单位、青海省妇产科质控中心,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深知:慢病管理不能“纸上谈兵”,必须立足牧区实际,构建“接地气、能落地”的管理模式。为此,科室以自身技术优势为支撑,联动基层医疗资源,打造了“3+2+1”医防融合慢病管理体系。
     (一)三级联动网络:让慢病管理在牧区“有支点”
       针对牧区医疗资源分散的问题,体系以“分级负责、就近管理”为原则,构建“省级医院—州县医院—乡镇卫生院”三级管理网络,将慢病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
       • 省级医院:重临床、强培训
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作为核心,发挥国家级重点专科技术优势,制定《牧区EMs慢病管理规范》,明确筛查指标、手术标准、术后用药方案与随访频率。针对基层转诊的复杂病例,通过腹腔镜技术(省内率先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年完成微创术1800余例)实施精准治疗,为后续慢病管理奠定基础。同时,定期接收基层医院医生进修学习,培训EMs基础管理技能。
       • 州县医院:接转诊、做随访
依托7个州县医联体合作医院,培训医生掌握盆腔超声检查、症状评估、用药调整等技能,确保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关键随访能在州县完成,无需长途奔波。对发现的复发苗头,及时通过医联体渠道转诊至省级医院干预。
       • 乡镇卫生院:早筛查、勤提醒
作为最贴近牧民的“健康前哨”,乡镇卫生院负责两项核心任务:一是配合省级医院协助登记牧区女性基本信息,组织适龄女性参与初筛;二是对已确诊的EMs患者,每月通过电话或上门走访,提醒按时用药、记录症状变化,将信息反馈至州县医院,形成“基层提醒-州县评估-省级决策”的管理链条。

       三级网络的搭建,让慢病管理从“省级医院单打独斗”变为“三级机构协同发力”,解决了“牧区患者随访无门”的难题。



    (二)两支实干团队:让慢病管理在基层“有人管”
      EMs慢病管理的落地,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组建医护各一支“接地气”的团队,确保管理措施能在牧区有效执行:
       • 医疗团队:巡诊带教+方案制定
由妇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组成的专家团队,每季度深入牧区开展巡诊,在州县医院坐诊接诊复查患者,现场指导基层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针对复杂病例,通过“面对面带教”的方式,手把手教州县医生识别超声影像中的复发迹象,提升基层的慢病评估能力。同时,根据高原特点制定标准化用药方案,兼顾疗效与患者耐受性。
       • 护理团队:随访落实+健康宣教
团队定期下乡开展工作:每月组织护士深入乡镇医院,结合义诊为术后患者提供面对面随访,每季度联合基层卫生院开展健康讲座,重点普及疾病复发的预防要点,如饮食禁忌、情绪管理及避免过度劳累等知识。同时,手把手指导患者正确记录月经周期,详细标注经量、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教会她们通过简单记录及时发现异常。还会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手册,用牧民能理解的语言讲解“为什么要坚持用药”“出现哪些症状要及时就医”等实用知识,逐步改变患者“术后不用管”的观念。
       两支团队的“上下联动”,让专业的慢病管理方案转化为基层能执行、患者能理解的具体措施。


     (三)实用工具支撑:让慢病管理在草原“能落地”

       为解决牧区随访记录不规范、健康宣教不精准的问题,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开发了一系列贴合牧区实际的管理工具:
       • 健康宣教资料:科普接地气
       制作藏汉双语的图文手册和短视频,用牧区女性熟悉的生活场景举例,比如“为什么草原上的姑娘更要注意痛经”“手术后放牛时要注意什么”等,通过义诊等时机发放到牧民手中,让健康知识真正走进草原。

       三、典型病例:从“十年忍痛”到“规范管理”的草原康复路
       藏族牧民阿卓的经历,是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EMs慢病管理体系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今年34岁的她,家住青南牧区久治县,从18岁第一次来月经起,就被剧烈的痛经缠上了。
       “每次来月经都像被鞭子抽,疼得只能跪在地上,厉害的时候还会吐,两三天都下不了炕。”阿卓回忆道。牧区老人说这是“宫寒”,让她多喝酥油茶、用热毛巾敷肚子,她也就一直忍着,觉得“女人都这样”。这一忍就是十年,期间疼痛越来越重,甚至平时走路快了都会觉得盆腔坠痛,但她从没想过要去医院——从家到西宁的省级医院要坐两天车,光路费就要花掉家里小半个月的收入。
       2022年夏天,青海红十字医院的义诊筛查车开进了阿卓所在的草原。在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组织下,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做了超声检查。筛查车的医生发现她的左侧卵巢有一个4厘米的囊肿,怀疑是EMs,当场帮她联系了州县医联体医院。
       一周后,阿卓在州县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她被转诊至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科室专家团队为她制定了手术方案,通过腹腔镜剥除了卵巢囊肿,并松解了盆腔粘连。手术很顺利,术后第三天她就能下床活动了。
       更让阿卓安心的是,出院时医生没有让她“回家养着就好”,而是告诉她:“这病像草原上的野草,手术后要好好管,不然会再长出来。” 责任护士也联系到医院翻译团队的志愿者,主动找到她,用藏语耐心讲解:“术后第一个月要去州县医院复查,每天的药要按时吃,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微信的术后随访群提问,医护人员都会在线实时解答。”
        接下来的时间里,阿卓的慢病管理之路走得很扎实:医护人员每月都会电话随访询问她的用药记录,问她的疼痛情况,反复叮嘱其下次复查的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她在州县医院完成了超声复查,结果通过微信随访发给住院期间的主管医生;半年后省级专家巡诊到州县医院,特意查看了她的情况,根据恢复状态调整了用药剂量。
       现在的阿卓,痛经几乎消失了,平时放牛、做家务都不受影响。她的病历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用药时间和症状变化,最后一页还贴着州县医院的复查报告。“以前不知道这病要管这么久,现在有医生盯着,心里踏实多了。”阿卓笑着说,“上个月去草原上剪羊毛,我一天能剪20只羊,换以前想都不敢想!”



       四、看得见的成效:牧区EMs慢病管理的落地成果

       经过扎实推进,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的EMs慢病管理体系在牧区逐步见效,从疾病控制到健康观念都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一)慢病控制指标显著改善
       基层随访网络的完善,让牧区患者的术后规范随访率从47.1%提升至92.3%,绝大多数患者能按要求在州县医院完成复查。规范的用药指导与及时干预,使术后1年复发率明显降低,患者痛经症状明显减轻,以往“疼得满地打滚”的情况大幅减少。州县医院医生反馈:“现在患者按时来复查,我们能及时调整用药,复发的人少了,重症病例也少了。”
     (二)基层管理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专家巡诊+带教培训”,7个州县医院均能独立开展EMs术后超声复查与基础用药指导,医联体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掌握了慢病随访基本技能,成为牧区慢病管理的“主力军”。微信随访广泛使用,让随访从“口头询问”变为“有据可查”,管理规范性显著提升。
     (三)患者健康观念与生活质量提升
       随着健康宣教的深入,牧区女性对EMs的认知明显改变。像阿卓这样主动参与筛查、坚持术后随访的患者越来越多,牧区女性主动参与筛查的意愿明显提高,因疼痛导致的误工天数较前减少,家庭经济负担明显减轻。乡镇卫生院的护士说:“现在牧民来看病,会主动问‘我的病要怎么管’,不再是做完手术就再也不来了。”

       五、慢病管理的高原启示:从实践中提炼的落地经验
       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的EMs慢病管理实践,之所以能在高海拔牧区落地见效,核心在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做有用的管理”,其经验对高原地区慢性病防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管理网络必须“沉下去”,贴近患者才能管好慢病
       慢病管理的关键在基层,只有将管理节点设在患者“够得着”的州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才能解决随访难的问题。青海红十字医院通过医联体将技术与责任下沉,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复查,这种“就近管理”模式是高海拔地区慢病管理的核心要义。
     (二)专业团队必须“接地气”,沟通顺畅才能落实管理
       针对牧区多民族聚居的特点,用双语沟通、用通俗方式宣教,让患者真正理解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依从性。基层联络团队的“本土化”优势,让专业医疗知识转化为牧民能接受的语言,这是慢病管理落地的重要保障。
      (三)管理工具必须“够实用”,简单易行才能持续推行
       在牧区,复杂的信息化系统、繁琐的记录方式难以推行。青海红十字医院用纸质随访手册、移动筛查车等“简单有效”的工具,降低了基层执行难度,确保管理措施能长期坚持。
       作为青海省国家级重点专科,青海红十字医院妇产科的EMs慢病管理实践,没有依赖复杂的技术手段,而是立足高原实际,用“三级网络+基层团队+实用工具”的朴素模式,破解了牧区慢性病管理的难题。这种扎根基层、求真务实的做法,不仅守护了高原女性的健康,更为高海拔地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让慢病管理真正在草原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