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在青海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医防融合中的应用:一例个案报告
作者:青海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阅读: 43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寇彩月12*,马秀华1
1.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2.青海省西宁市,青海大学(临床医学院 )

     【摘要】

       目的针对青海地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复杂的健康需求,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照护模式,本文以青海地区的一则典型病例,探究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在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医防融合理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青海西宁地区一例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合并阿尔兹海默病的老年患者为实践对象。基于IMB模型评估患者在疾病认知、用药动机及自我管理行为技巧上的缺失;继而实施整合了呼吸道管理、循环管理、认知与行为管理、皮肤与营养管理集束化护理方案,方案贯穿医防融合理念,将疾病治疗与预防恶化紧密结合。结果通过护理,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显著缓解,血氧饱和度、B型钠尿肽(BNP)等生理指标得到改善,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生活质量及家属照护能力显著提升。结论基于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的医防融合照护模式,为心衰、肺部感染合并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且个体化的护理干预策略,该模式有望在改善青海地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健康结局、提升护理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具备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慢性病问题在我国变得愈发严峻。 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其中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1]65岁以上存在多病共存情况的老人所占比例更是高达2/3[2]。多病共存不仅加重了老年患者的生理负担,也对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压力[3]。慢性心力衰竭、阿尔兹海默病等是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4,5]。研究发现心力衰竭在老年人中发生率可高达10%左右,严重危害老年患者生活质量[6]。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为老年痴呆,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减退、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7],该病单纯用药治疗会因为患者的抗拒心理、治疗不良反应及长期性服药抗药性造成功效降低,此外患者还需要心理、认知功能、生存技能与行为等多方面的支持[8]。当心力衰竭与阿尔兹海默病同时存在时,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使其难以理解和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导致用药依从性差,甚至出现躁动、攻击性行为,进一步提高了护理难度,增加了患者压疮、跌倒等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
      青海省地处高原,具有海拔较高、低压低氧、气温寒冷、饮食习惯高盐高脂等特点[9],青海的气候对心脏和肺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10],缺氧对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11],另外青海位于中国西北,交通、经济、医疗落后[12],因此青海地区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难度更加严峻,迫切需要一种科学、高效的临床护理模式。
      有研究指出,通过采取科学的护理模式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升护理效果[13],医防融合(Integration of Medical and Preventive Care)理念强调将疾病治疗、健康预防与康复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协作和全周期管理,为患者提供连续、协调、全面的健康服务[14]。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s, IMB)模型通过提供疾病信息、激发改变动机和培训行为技巧三方面干预,促进患者完成行为转变[15]。该模型已被证实在慢病管理的治疗康复中发挥积极作用[16-18]。集束化护理可将有循证依据的一系列护理措施组合为综合护理方案,能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相较常规护理,集束化护理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科学的护理服务[19]。将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相结合,并融入医防融合的框架,有望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个体化的照护方案。本研究聚焦于青海西宁地区一例86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同时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肺部感染、阿尔兹海默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在基于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的医防融合照护模式下疾病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好转。现将该护理过程汇报如下,期望以这一经典案例的护理经验,为青海地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照护工作提供新的临床护理思路与实践依据,提升青海地区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者吕某某,女性,86岁,于2025年9月18日入院。其主要诊断包括: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IV级)、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低氧血症、阿尔兹海默病及高血压2级(极高危)。患者既往病史复杂,曾患高血压20年、胆囊切除术后40年、直肠癌术后13年、左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6个月,并罹患阿尔兹海默病10年。入院前一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伴有咳嗽,偶有少量咳痰,但无法自主有效排痰,并伴有喉鸣音。同时,患者表现出嗜睡、乏力、腰背部水肿等症状。自测未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为70%,鼻导管吸氧(流量不详)下血氧饱和度为80%。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较差,表现为嗜睡和躁动,但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波动。体格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口唇及四肢末梢呈中度紫绀,颈静脉无明显怒张。双下肺叩诊呈浊音,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心率71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左下腹可见一外置肠造瘘袋,全腹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双下肢、背部及腰骶部存在轻度凹陷性水肿。
       1.2治疗与转归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显存在细菌感染、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及心肌损伤、高凝状态并伴有继发性纤溶亢进、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低T3综合征;胸腔积液常规检查提示胸水为渗漏液;尿常规提示存在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受损;影像学检查:胸部平扫显示双肺炎症,胸腔积液伴有肺不张,同时存在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双肺实性结节;头颅平扫:右侧颞极蛛网膜囊肿情况同前;双侧脑室旁腔梗灶、脑白质变性、脑萎缩;心电图:结果为窦性心律、心电轴右偏移,V1-V3导联r波低小,肢体导联低电压。主要治疗措施:鼻导管温湿化吸氧10小时/天;化痰治疗(盐酸氨溴索溶液,2ml雾化吸入/每日一次);抗凝治疗(那曲肝素钙注射液,0.2ml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抗炎治疗(头孢曲松钠2g+0.9%NS1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补充白蛋白(10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硝普钠、新活素小剂量微量泵泵入)以及胸腔引流等。患者经过医疗和护理,拔除胸腔引流管,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2.护理
       经过综合护理评估,该患者主要的护理问题包括潜在并发症(如窒息、猝死、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应激性消化道出血)、低效型呼吸形态、清理呼吸道无效、皮肤完整性受损风险、导管滑脱风险、舒适度改变、跌倒坠床风险、营养失调、体液过多、受伤危险、语言沟通障碍和知识缺乏等。护理难点主要集中在患者用药管理依从性差、饮食管理困难、并发症预防(肺部感染、血栓、压疮)、心理与行为问题以及病情观察的复杂性等方面。
       针对该患者多病共存、认知功能障碍及自我管理能力受损等复杂情况,我们构建并实践了一种基于IMB模型与集束化护理的医防融合照护模式。该模式旨在通过综合系统化的干预,有效提升了照护者的临床照护能力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2.1照护模式构建原则
       2.1.1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原则: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疾病特点、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及家庭支持系统,制定个性化的照护计划。对于该患者,其阿尔兹海默病导致的认知障碍是制定护理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因素,所有干预措施均需简化、重复,并结合家属的积极参与。
       2.1.2多学科协作,医防融合原则:打破传统科室界限,整合老年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药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资源,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管理。医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全过程。
       2.1.3循证实践,持续改进原则:所有护理措施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反馈,动态调整和优化照护方案,确保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基于IMB模型的照护干预
       2.2.1 信息传递
      考虑到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信息传递主要面向家属、照护者,并以简单、重复、多感官刺激的方式向患者进行。内容涵盖心力衰竭、阿尔兹海默病、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基本知识、并发症预防、用药管理、饮食指导、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等。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播放简短易懂的视频、医护人员口头讲解等多种形式,向家属详细解释患者所患疾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原则及日常注意事项。对于患者,则通过反复的口头提示和实物演示,帮助其建立初步认知。鉴于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差和既往拔管史,护理人员向家属详细讲解每种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发放每日用药清单和提醒卡,以确保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强调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向家属普及心衰患者低盐限水饮食原则,并介绍阿尔兹海默病患者MIND饮食(地中海-DASH饮食)的益处,强调绿叶蔬菜、浆果、坚果、全谷物、鱼类和禽肉的摄入,同时限制红肉、黄油、奶酪、糕点和油炸食品。此外,告知家属康复训练(如怀旧疗法、感官刺激)对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重要性。
       2.2.2 动机激发
      针对患者的躁动、攻击性行为以及家属的照护压力,动机激发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耐心倾听家属的担忧和患者的情绪表达,通过非语言沟通,如轻柔的触摸、眼神交流等安抚患者,营造安全、信任的照护环境。对家属进行动机性访谈,了解其在照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肯定其付出的努力,帮助家属认识到积极参与照护对患者康复的关键作用,增强其照护信心。对于患者,即使是微小的进步如配合翻身、少量进食,护理人员也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其参与照护的内在动力。对于家属,定期评估其照护压力,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
       2.2.3 行为技巧训练

       行为技巧训练旨在提升患者及家属的自我管理能力,以有效应对多病共存带来的身体危害。训练内容包括: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有效咳痰、翻身拍背、缩唇呼吸等技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同时示范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针对患者压疮风险高的情况,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翻身、体位摆放技巧,使用乳胶垫、水囊等减压工具,并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以预防压疮的发生和发展。鉴于患者存在跌倒和导管滑脱的高风险,指导家属加强床旁陪护,合理使用床栏,并在必要时告知其如何正确约束患者,同时强调避免拖拉拽导管,确保患者安全。指导家属根据患者吞咽功能和饮食偏好,制作适合心衰和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膳食,如软烂、易消化的低盐食物,并指导进食体位,少量多餐,以避免呛咳。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并运用怀旧疗法如播放患者熟悉的音乐和感官刺激疗法如轻柔按摩,以延缓认知功能衰退,改善情绪。




       2.3 集束化护理措施

       在IMB模型指导下,我们结合患者的具体护理问题,实施了多项集束化护理措施,以系统性地预防和管理并发症。
       2.3.1 呼吸道管理集束
       目标: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措施:遵医嘱进行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指导家属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深呼吸后咳嗽,必要时进行吸痰。根据患者肺部听诊情况,定时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持续鼻导管温湿化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确保氧疗效果。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呼吸频率、痰液性状及量,定期复查血常规、降钙素原、IL-6等感染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迹象。




       2.3.2 循环管理集束
       目标: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脏负荷,纠正体液过多。
       措施: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心率、血压、呼吸,观察有无胸闷、气短、水肿等心衰症状加重迹象。每日记录出入量,准确评估液体平衡。严格执行低盐限水饮食,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确保患者按时服用抗凝药物。每日评估双下肢、背部及腰骶部水肿情况,测量体重,为液体管理提供依据。
       2.3.3 认知与行为管理集束
       目标:确保患者安全,改善认知功能,管理情绪和行为问题。

       措施:床头及腕带标识高风险,使用床栏,必要时使用约束带保护患者安全,并密切观察约束部位皮肤及肢体循环。防跌倒措施包括环境评估、夜间照明、地面防滑等[7]。重点交接班,查看导管固定情况,加强健康宣教,床头标识提醒,避免拖拉拽导管。护理人员和家属采用简单、清晰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耐心倾听,鼓励患者表达。对于躁动、攻击性行为,采取非药物干预(如转移注意力、音乐疗法)为主,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结合怀旧疗法、感官刺激疗法,协助患者进行简单的认知训练,如辨认熟悉的人和物品、回忆往事等,延缓认知功能衰退[20]。




       2.3.4 皮肤与营养管理集束

       目标:预防和治疗压疮,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

       措施: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乳胶垫等减压工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勤换内裤,保持肛周会阴部清洁。对已有的I期压疮进行局部护理。遵医嘱静脉补充白蛋白。指导家属提供高蛋白、易消化、低盐的MIND饮食,少量多餐,鼓励患者进食[21]。动态评估水肿情况,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评估患者吞咽功能,指导家属采取正确的进食体位,选择合适的食物质地,预防呛咳。




      2.3.5 医防融合协作
      目标:实现院内院外连续照护,整合医疗资源。
      措施:定期组织老年科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药师等进行会诊,共同评估患者病情,制定和调整综合照护计划。采取线上317护推送、微信联系、电话沟通,线下面对面访谈、家访等形式与患者家属、照护者定期沟通患者病情和居家照护情况,确保在院期间的动态观察、处理及出院后照护的连续性。
       3. 照护成效与反响
      本研究中通过IMB模型的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在疾病的认知、行为动机、自我管理方面得到提升,增强了患者、家属及照护者的依从性,通过集束化护理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医防融合照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多学科参与,确保患者得到全方位、动态化、及时的照护。
       3.1 患者生理指标改善
       在接受医防融合照护后,患者的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逐步提升并趋于稳定。入院时B型钠尿肽(BNP)高达1690 pg/ml,经治疗和护理后逐渐下降,提示心功能有所改善。炎症指标如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介素6(IL-6)也呈下降趋势,表明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胸腔积液量减少,双下肢及腰骶部水肿消退,总蛋白和白蛋白水平逐步回升,反映了体液平衡和营养状况的改善。
       3.2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尽管患者患有阿尔兹海默病,认知功能受损,但通过家属的积极参与和护理人员的耐心指导,患者在某些行为技巧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依从性。例如,在护理人员和家属的协助下,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翻身拍背、缩唇呼吸等呼吸道管理措施,有效咳痰的频率和效果有所提高。家属对患者的用药管理依从性显著提升,能够按照医嘱准确给药,并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在饮食管理方面,家属能够根据MIND饮食原则为患者准备膳食,并协助患者采取正确的进食体位,减少呛咳风险。
       3.3 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该照护模式有效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严格的皮肤护理集束,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压疮。安全防护集束的实施,使得患者在住院期间未发生跌倒坠床事件,导管滑脱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呼吸道管理集束的落实,有效预防了肺部感染的进一步加重和反复。
       3.4 生活质量与家属满意度
       患者的舒适度显著提高,躁动和攻击性行为有所减少,情绪趋于平稳。通过怀旧疗法和感官刺激,患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反应,与外界互动增加。家属对护理团队提供的专业、细致、全面的照护服务表示高度满意,认为该模式有效减轻了他们的照护负担,提升了照护信心。
       4.小结
       针对老年多病共存患者,特别是合并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存在局限的问题,IMB模型系统地提供信息、激发内在动机并训练行为技巧,能够有效调动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性,尤其是针对家属的信息传递和动机激发,是确保护理措施有效落实的关键环节。集束化护理通过整合多项循证护理措施,形成标准化的护理流程,从而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压疮、跌倒、导管滑脱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这种系统性的干预方式,显著提升了护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尤其适用于老年多病共存患者复杂的护理需求。医防融合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照护过程,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结合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为患者提供了连续、全面、综合的健康管理,显著提升了整体照护效果。该案例的护理经验对青海地区医疗设施欠缺、信息缺乏情况下的多病护理提供了护理模式新思路与启发,未来有待大样本量探索该模式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思玮, 李春雨. 缓和医疗:温暖有度的医疗[N]. 医学科学报, 2025-09-26.
 [2] 张艺耀, 张佳荧, 王润莹, 等. 多病共存老年患者临床管理中的伦理问题分析及应对[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5: 1-10.
 [3] 田纬, 陶梦梦, 李坤坤, 等. 中国老年多重慢性病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27(11): 1303-1309.
 [4] 李心平, 余湖斌, 王莎, 等. 叉头框蛋白O3a在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认知衰弱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5,24(08): 627-631.
 [5] 陈舒宁, 吴勇, 王德国, 等. 1周血压变异参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5,46(13): 1228-1232.
 [6] 钟晓鸣, 张蕾, 马翔, 等.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控制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27(09): 1975-1978.
 [7] 姚晓月, 卢伟松, 张兰兰, 等.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高处坠落引发激越行为的护理[J].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5,6(04): 459-461.
 [8] 朱敏, 曲立贞. 延伸护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5,40(01): 201-203.
 [9] 汪晓媛. 青海地区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相关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D]. 青海大学, 2024.
[10] 赵丽玮.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高海拔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D]. 青海大学, 2024.
[11] 武孔佳, 豆舒乾, 王媛, 等. 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中的影响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46(06): 1-8.
[12] 杨兴. 青海电网绿色低碳发展规划优化模型及管理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13] 蔡丽娜, 卓丽红, 陈小玲, 等. 基于循证医学的叙事模式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依从性的影响[J]. 慢性病学杂志, 2025,26(01): 70-73.
[14] 王福如, 赵广川, 刘元宝, 等. 我国医防融合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J]. 中国公共卫生, 2025,41(08): 1019-1024.
[15] 朱玉珊, 朱小平. 基于IMB模型的康复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上肢功能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27(06): 774-778.
[16] 雷芳, 李玉为, 徐雁.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疾病管理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25,41(07): 650-654.
[17] 王依贵, 熊玲玲, 伍崇英, 等. 基于IMB模型的“互联网+”延续护理在喉癌术后患者吞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5,22(16): 2271-2275.
[18] 罗萍, 凌迎春, 金明敏, 等. 基于IMB模型的线上线下同伴教育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孤独感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5,23(08): 1360-1363.
[19] 阮凌, 简敏, 曾小燕. 集束化护理措施对预防精神科患者跌倒的干预效果分析[J]. 黑龙江医学, 2025,49(06): 744-746.
[20] 王南卜, 马晓伟, 王国辉, 等. 阿尔茨海默病多元康复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25)[J].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5,8(03): 147-163.
[21] BARNES L L, DHANA K, LIU X, et al. Trial of the MIND Diet for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Person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3,389(7): 6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