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临城县“三位一体”慢病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临城县人民医院     阅读: 15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王美娟
临城县人民医院
       一、背景与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推动医防深度融合。临城县地处山区、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县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山区群众面临“看病远、购药难、检查不便”等难题。以“千县工程”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契机,以慢病管理为突破口,探索构建“县乡村三级协同、医防融合、智慧赋能”的慢病管理新模式,着力破解基层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下沉困难、健康管理碎片化等问题。
      核心挑战:
      基层能力薄弱:乡镇卫生院诊疗水平低,缺乏统一管理标准;
      资源联动不足: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协作松散,转诊机制不畅;
      健康宣教低效:宣教形式单一,群众防病意识薄弱;
      山区就医障碍:地理条件限制导致检查、购药、专家服务可及性差。
      二、解决方案与实施路径
      临城县以紧密型医共体为框架,创新“组织管理协同化、服务流程一体化、技术支撑智慧化”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医防融合落地见效。
    (一)组织管理协同化:构建“1+4+N”医防融合体系
      1、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成立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4家乡镇卫生院和N个村卫生室为成员的医共体,签订共管协议,明确县乡村三级职责。制定联合例会、双向转诊等制度。
建立“三级质控”机制:县卫健局季度督导、医共体牵头医院月度考核、成员单位每周自查,确保服务同质化。
      2、绩效考核驱动
      推行“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绩效分配体系,将慢病管理过程、成效与医务人员薪酬挂钩,激发基层积极性。
      3、分层分类精准管理
      风险分级防控:通过健康档案和智能筛查工具,将县域居民分为一般人群(健康宣教)、高危人群(干预随访)、确诊患者(规范治疗)三类,一般人群由村卫生室管理,慢性病高危人群由乡镇卫生院干预,确诊患者由县乡村联合管理,实现精准分层,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家庭医生“1+1+1”签约: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由1名县级专家、1名乡镇全科医生、1名村医组成,提供“一病一方案”个性化服务。
     (二)服务流程一体化:打通“防-筛-诊-治-管”闭环
      1、预防筛查:关口前移,全域覆盖
      开展“健康保障社区”项目,组织健康讲座、筛查活动进农村、校园、企业,累计覆盖10万余人次。
      创新宣教方式:通过“名医面对面”健康科普直播间、短视频科普、慢病系统精准推送等,提升群众疾病知晓率至85%。
       2、诊断治疗:资源下沉,流程优化
      山区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即可预约县级检查项目,通过“基层采样、县级检测”模式,2小时内获取检验结果。
      建立“线上+线下”标准化转诊路径,疑难病例可通过慢病管理系统一键转诊,2024年累计转诊疑难病例230例,转诊效率提升40%。
      3、随访管理:双三级机制兜底
      院内三级随访:护士长(每周电话随访)、科主任(月度病情评估)、主管院长(季度入户核查)层层督导,确保治疗连续性。
县乡村三级随访:三级联合入户随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方案,解决患者居家管理难题。
     (三)技术支撑智慧化:数字赋能服务零距离
       1、“三个零距离”破解山区难题
    (1)检查“零距离”:让检查资源“上山下乡”
      在成员单位开通医共体牵头单位检查预约服务,建立“基层采样、县级检测”的闭环机制。群众在成员单位采血后,标本通过专用冷链物流直送医共体牵头医院,2小时内即可完成检测,结果实时回传。同时,医共体牵头医院HIS系统延伸至基层,群众在乡镇就能预约核磁、CT、彩超等多项检查,直接前往医共体牵头医院检查,省去了50公里往返奔波,检查等待时间平均缩短3小时。这一模式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检查服务,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2)服务“零距离”:让专家智慧“扎根基层”
      在成员单位开设“医共体专家门诊”,每周二由医共体牵头医院心内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团队坐诊。不仅“走进来”,更通过远程会诊系统“连起来”,让230余例疑难病例在家门口得到精准诊断。此外,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定期开展教学查房、技能培训,累计培养基层骨干160余人次。如今,成员单位的医务人员已能独立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3)购药“零距离”:让优质药品“触手可及”
      医共体牵头单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建成全县统一的医共体中心药房,药品目录与医共体牵头医院一致。通过中心药房,慢病患者在成员单位即可购买到与医共体牵头医院同款的药品,配送及时率达96%以上,惠及3万4千余名山区群众。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买药难”问题,更通过统一采购降低了药品价格,让群众用上了质优,价廉的药品,打通了慢病管理患者用药的“最后一公里”。
      2、智慧管理平台提质增效
      搭建“慢病管理系统”,实时共享患者数据,自动预警异常指标。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方案,并提供预约、挂号、随访等服务。
开展了互联网+服务模式服务。针对长期卧床的慢性病、老年人可通过网络平台的延续性居家护理服务预约,上门服务。
       三、成效与影响
      通过实践,临城县慢病管理实现“患者得实惠、医生提能力、医院增效能”的多方共赢。
    (一)健康指标显著改善
      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91%和89%,县域慢病患病率下降9.4%;
      患者复诊率提升:慢病患者每年复诊3次以上人群占比从26.31%升至50.79%。
    (二)推动县乡双向回流
      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提升了17.58%、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增长了1.43%、县域内就诊率增长了1.0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提升了7.10%、门急诊人次增长了19.91%;县域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了31.08元、住院次均费用下降了524元。
    (三)基层能力跨越式提升
      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慢病管理者可独立开展慢病规范化管理,160名基层骨干通过“师带徒”计划成长为技术能手。
    (四)社会认可与荣誉
      2023年,临城县慢病管理中心以“管理规范、数据精准、服务创新”的突出成效,高标准通过国家慢病管理中心认证,成为全国首批27家达标单位之一。
      2024年,临城县在第五届“全国县市医院擂台赛”中凭借慢病管理创新案例,从全国1200余家参赛医院中脱颖而出,斩获“加强诊后管理与随访”、“依托医联体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主题赛两项铜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
      其医防融合实践入选人民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县域典型案例”。
      此外,临城县在全国慢病管理大会上作题为《牢筑慢病管理防线,守护民众健康》的典型发言,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四、经验与启示
      政策引领是前提: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资源整合提供制度保障;
      多方协同是关键:需政府、医院、基层、患者共同参与;
      数字赋能是抓手:信息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提升管理效率;
      持续改进是根本:通过质控会议、绩效考核等机制推动服务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