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亚婷 童春明
武义县白洋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 本文探讨了中医适宜技术在减重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中医适宜技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安全有效的特点,在减重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观察中医适宜技术对肥胖患者的减重效果。
[方法] 将 80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运动饮食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共干预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腰围、身体质量指数(BMI)、中医证候积分和25-羟基维生素D指数。
[结果] 干预 12 周后,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和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两组的腰围、体重均呈现下降趋势,观察组的腰围、体重均低于对照组(P<0.05)。
2、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3、两组的体质分析指数均有提高,且观察组的体质分析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
4、25-羟基维生素D指数比较:两组指数均有提高,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的减重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肥胖患者的腰围、体重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减重、改善症状方面均优于运动饮食管理,安全性较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饮食、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 /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中医适宜技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适宜技术在减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中医适宜技术减重的理论基础
中医适宜技术减重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医认为,肥胖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瘀滞、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的。因此,中医减重强调的是通过调整人体内在环境,恢复和增强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减重的目的。
阴阳平衡理论:中医认为肥胖者辩证分型,脾虚湿阻证候,痰热内蕴证候,肝郁气滞证候,脾肾阳虚型主证,通过温补肾阳、调整阴阳平衡,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脂肪积累。
脾胃功能理论:脾胃被认为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沛,反之则易导致肥胖。中医治疗肥胖注重调理脾胃,通过中药、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理论:肝气郁结会影响脾胃功能,故疏肝解郁也是中医减重的重要手段。
三、中医适宜技术减重的方法
中医适宜技术减重的方法多样,主要包括平衡火罐、葫芦灸、揿针、温通刮痧、泥疗和中药茶饮等。
3.1 平衡火罐
减重原理:平衡火罐疗法为中 医特色外治疗法,是一种基于“平衡理论”发展出来的火罐疗法,平衡火罐作用于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可激发人体的阳气,调整脏腑;刺激脾俞与肾俞穴,起到后天补先天、健脾助运利湿的作用;
平衡火罐还作用于腹部的中脘、天枢、带脉穴,可健脾消脂、通腑泄浊,改善腹型肥胖的体态[3]。
3.2 葫芦灸
1.加速脂肪细胞内的脂肪分解代谢过程,促使甘油三酯分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循环被氧化利用;
2.促进机体对能量的消耗,使身体在静息状态下也能消耗更多热量,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脂肪,长期坚持可实现减脂减重效果。
腹部穴位:中脘(调理脾胃、运化水谷)、神阙(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关元(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气海(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天枢(调理胃肠、理气行滞)等,以调节中焦脾胃和下焦肝肾的功能,促进水液代谢和消化吸收,减少腹部脂肪堆积,改善腹部肥胖。
3.3 揿针
减重原理:中医传统皮内针法,通过将细小的针具固定在穴位上,持续刺激穴位来发挥作用。从中医理论来讲,腹部减肥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等穴位,通过揿针刺激这些穴位,可能起到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循环、改善代谢等作用,进而辅助减肥。
3.4 温通刮痧
减重原理:背部温通刮痧是结合“温通”理念与传统刮痧的中医外治法,通过温热工具(如加热的刮痧板、艾灸配合刮痧等)在背部操作,以达到疏通经络、驱寒祛湿、促进代谢的目的,尤其适合寒湿体质或气血瘀滞人群。
背部温通刮痧可通过改善气血循环、调节代谢,间接辅助减肥,代谢慢有一定帮助。
3.5 泥疗
减重与原理:泥疗+减脂中药粉
减脂中药粉:制胆南星、三棱、莪术、大黄等。大黄荡涤肠腑,通腑泻滞,助南星攻逐痰湿,三棱、莪术破气逐瘀。
泥疗:促进代谢:泥疗的温热感能扩张血管,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使身体代谢废物排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代谢效率。
消耗热量:温热作用可能让身体产生类似“被动运动”的效果,帮助消耗少量热量,但这种消耗相对有限。
改善水肿:部分泥疗成分含矿物质,可能帮助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减轻腹部等部位的水肿,短期内让视觉上看起来更紧致。
两者结合可达到减脂塑形效果,案例证明做完腰围小2cm。
3.6 中药茶饮
3.6.1脾虚湿阻证候
治则:健脾益气祛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中药茶饮:黄芪,防己,白术,甘草,枳实,党参,茯苓,莲子,白扁豆,炒薏苡仁,生姜3片,大枣2枚。
3.6.2痰热内蕴证候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行气化痰代茶饮
药用炒山楂,炒莱菔子,生薏苡仁,荷叶,蒲公英,白术,枳实
泡脚方:茯苓30g,法半夏6g,陈皮9g,炙甘草6g,竹茹6g,枳实6g,黄连3g
3.6.3肝郁气滞证候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
方药: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减。
药用当归,白芍,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炙甘草,枳实,柴胡,玫瑰花,月季花,代代花,荷叶。加减:舌有淤斑,加桃仁2g,红花1g。有热者,加牡丹皮2g,栀子1g
3.6.4脾肾阳虚型主证
治则:温肾健脾化湿。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防己黄芪汤加减。
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炮附子,肉桂,黄芪,防己,白术,枳实。
4. 一般资料
4.1 研究对象及分组:2025年4月至2025年7月我院体重管理门诊就诊患者共80例,其中20-30岁24例,31-40岁24例,41-50岁24例,51-55岁8例。25-羟基维生素D指正常患者41例为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指偏低患者共39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运动饮食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适宜技术,我院对39例肥胖患者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中医适宜技术减重治疗。治疗期间,患者接受了平衡火罐、葫芦灸、揿针、温通刮痧、泥疗和中药茶饮的综合方案。
结果显示,经过治疗,观察组平均体重下降了7公斤,腰围7cm,对照组平均体重下降了公斤这一结果表明,中医适宜技术减重效果显著,且男女患者均受益。
4.2 诊断标准
4.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5),身体质量指数(BMI):其计算公式为 BMI=体质量/身高(kg/m)BMI在24.0-27.9范围内是超质量,BMI≥28是肥胖:2)肥胖度:其计算公式为(实测体质量-标准体质量)/标准体质量x100%,≥20%且<30%为轻度肥胖,≥30%且<50%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4.2.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6],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形体肥胖,肢体困重,疲倦无力,脘腹胀满,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缓或沉细。痰热内蕴型单纯性肥胖:表现为形体肥胖,总是感觉身体油腻,汗粘,脾气烦躁,容易有口气,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脾气烦躁,肢重怠惰,口渴喜饮,舌质色红,舌苔黄腻,脉滑或数。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或闭经,失眠多梦,舌色暗淡,苔白或薄腻,脉弦细。脾肾阳虚型单纯性肥胖:虚肿肥胖,疲乏无力,嗜睡,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4.3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单纯性肥胖中西医标准,(轻中重肥胖患者,年龄20-55岁,2)近6个月服用减肥药物,3)无严重的心、肝、脑及其它重要脏腑的病变。4)已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继发性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下丘脑肥胖、药源性肥胖等2)患有精神疾病患者3)凝血功能差并有出血倾向患者4)血压偏低、贫血以及妊娠期妇女、高热患者等
4.4 干预方法
4.4.1成立减重小组,小组成员由7人组成,1名中医师,1名内分泌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健康管理师、1名运动管理师组成。由中医师负责中医辩证,内分泌医生联合门诊,2名具有中医护理资格证书负责减重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由2名健康管理师负责“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微信群的211饮食指导,并每日在微信群打卡,1名运动管理师在体能训练室进行运动指导。由1名主管护师负责收集和统计工作。
4.4.2对照组:饮食运动管理方法饮食管理采用限能量平衡膳食模式(CRD),参考 2019 年出版的《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7]。女性每天的热量控制在 1 200~1 500 kcal,禁煎炸、烧烤等高热量及高糖的食物,禁饮料、烟酒,不暴饮暴食。运动管理要求受试者每天坚持45min 有氧运动,并根据自身情况坚持每周不少于 4 次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0.5~1 h,在微信群进行打卡,研究者及时对受试者运动饮食进行反馈与督促,试验干预12周。
4.4.3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平衡火罐、葫芦灸、揿针、温通刮痧、泥疗
和中药茶饮。25-羟基维生素D缺乏(<20 ng/ml),需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3肌注60万单位一次。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疗法,分别是减重疗法一,平衡火罐、葫芦灸以及揿针为一个疗法,减重疗法二是温通刮痧、穴位拔罐以及泥疗,两个减重疗法交替应用,干预两个疗程,1 个疗程6次,每周1次,间隔时间为7天,6周完成 1 个疗程,共12周,避开月经期。中医适宜技术具体操作如下:减重疗法一:1)平衡火罐干预部位:背部2)操作流程:①取俯卧位:沿背部 膀胱经闪罐3遍后,在肩背部两侧膀胱经抖罐,抖罐结束后,取艾草油润滑背部,进行游走罐至皮肤潮红或微出痧;游走罐结束后,将罐吸附于背部两侧的大椎、肺俞、胰俞、脾俞、胃俞、肾俞(均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分别在第3、8、11、12 胸椎和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留罐时长 5 分钟,起罐后,擦净背部。②取平卧位:葫芦灸腹部穴位:中脘、(调理脾胃、运化水谷)、神阙(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关元(补肾培元、温阳固脱)、气海(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天枢(调理胃肠、理气行滞)艾灸30分钟。注意温度,防止烫伤。③取平卧位:艾灸结束后,揿针疗法,针具为环球牌一次性揿针,0.22×1.5。取穴:中脘、下脘、天枢(左右)、 外陵(左右)、水道(左右)、气海、关元、水分(左右)、带脉(左右)、大横穴(左右),操作方法:操作者手部消毒,患者施术部位消毒,一手将腧穴部位皮肤固定,另一手持镊子将被夹持的揿针垂直贴于取穴皮上。埋针期间,嘱患者一日按揉3-4次,每次约1分钟,以感受胀痛或刺痛为度,两次之间需间隔4小时,一次留针时间为24h。
减重疗法二:1)温通刮痧:①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将刮痧油均匀涂抹于背部,以减少摩擦并保护皮肤,温通刮痧工具为棍针陶瓷艾灸铲,在棍针陶瓷艾灸铲中插入艾柱,点燃艾柱一端,保持陶瓷体温热,陶瓷体和皮肤角度控制在 15°~45°,从上至下、从里到外循着经络的走行方向进行分推法、点按法、运法刮痧。先刮督脉,自大椎穴向下刮至至阳穴;再刮两侧膀胱经,从肺俞穴向下刮至三焦俞穴。再刮两侧肝胆经,已皮肤微微潮红为宜。②取平卧位:穴位拔罐:在腹部中脘、气海、关元、天枢(左右)、带脉(左右)、大横(左右)留罐 10 min。在下肢的风市、伏兔、足三里、血海、阴陵泉穴留罐 10 min。在上肢的肩髃、臂臑、曲池穴留罐 10 min。③取平卧位:泥疗需微波加热(45℃左右),分次加热并搅拌至稠糊状,需加入减脂中药粉,中药粉由制胆南星、三棱、莪术、大黄等组成,将泥均匀涂抹于患处(厚度1-2cm),覆盖保鲜膜保温,红外线灯照射30分钟,注意烫伤及保暖。用35-37℃温水冲洗泥渍,避免用力擦拭。
4.5 观察指标与数据收集
4.5.1 腰围、体重受试者处于空腹、排空膀胱状态下测量。腰围测量位置为髋骨上、肋骨下最窄的部位,身高、腰围采用统一的软尺测量0.1cm。
4.5.2 中医证候积分 中医证候积分项目分为: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 7 项。上述每项症状若没有出现,计为 0 分;偶尔出现即轻度,计为 1 分;有时出现即中度,计为 2 分;经常出现即重度,计为 3 分,所有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受试者中医证候积分。
4.5.3 人体成分分析:采用 KBD500B型人体成分测量仪。体脂肪率分度值 0.1%,超过 75%时仪器无法测出读数。受试者测量前的要求同体重测量。测量时,受试者保持正确站姿,所有手指必须接触到手柄上下方的所有电极,膝盖不能弯曲,四肢与躯干之间不能有直接的皮肤接触,双侧手臂向前伸直,脚尖和脚跟均匀地接触到电极。开始测量并保持安静姿势 2~3 min。
4.5.25羟维生素 D[25-(OH) D]是人体内维生素 D的活性形式,其作为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与肥胖等疾病的关系非常密切。我国肥胖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缺乏,而维生素D的缺乏则可以进一步导致身体脂肪含量的增加,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恶性循环。
4.6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6.1两组干预前、后腰围及体重比较重复测量方差结果显示,观察组39例,对照组41例,5例未配合,未纳入统计,36例有效。时间对两组受试者腰围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观察组初始体重均值79.7kg,腰围均值97.5cm,12周后复诊体重均值72.8kg,腰围90.4cm,对照组初始体重均值75.9kg,腰围均值95.8cm,12周后复诊体重均值72.8kg,腰围92.4cm,观察组体重下降均值6.4kg,腰围下降均值7.1cm,对照组体重下降均值3.1kg,腰围下降均值3.1cm,观察组比对照组体重下降均值3.3kg,腰围4.0cm。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腰围的相关性为0.989、0.984、0.957、0.971,P=0.000,在显著水平<0.001,组别对两组受试者腰围、体重存在显著相关性,适用于样本T检验。由表3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t 检验T值-7.035,腰围-3.988,且P<0.01干预 12 周后,观察组的腰围及体重的g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在实验期间,两组的腰围及体重呈现下降趋势。

4.6.2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实验干预前,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干预 12周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表5。

4.6.3两组干预前、后人体成分数据分析的比较 见表7.表8、表9。表7观察组入营体脂率均值36.5,12周后复诊体脂率均值34.0%,对照组入营体脂率均值34.9%,12周后复诊体体脂率均值33.7%,观察组体脂率下降均值2.5%,对照组体脂率下降均值1.2%,观察组比对照组体脂率下降均值1.3%。表8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脂率的相关性为0.935、0.940,P=0.000,在显著水平<0.001,组别对两组受试者体脂率存在显著相关性,适用于样本T检验。在实验期间,两组的体脂率呈现下降趋势。

4.6.4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0、表11、表12.表10观察组入营25-羟基维生素D均值16.6,12周后复诊观察组入营25-羟基维生素D均值21.2,对照组观察组入营25-羟基维生素D均值24.1,12周后复诊观察组入营25-羟基维生素D均值25.1,观察组25-羟基维生素D上升均值4.6,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上升均值1.0,观察组比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上升均值3.6。表11观察组与对照组体脂率的相关性为0.809、0.965,P=0.000,在显著水平<0.01,组别对两组受试者25-羟基维生素D存在显著相关性,适用于样本T检验。在实验期间,由表12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t 检验T值-16.690,-5.781,且P<0.01干预 12 周后,观察组25-羟基维生素D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 P<0.01)。在实验期间,两组25-羟基维生素D呈现上升趋势。
5讨论 参考《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6]制定,以下指标中两项及以上符合即可。1)痊愈:体质量在正常范围、BMI≤24 kg/m2 、腰围下降幅度≥8 cm、临床症状消失;2)显效:体质量下降≥5 kg、BMI 下降幅度≥4 kg/m2 、腰围下降幅度≥6 cm 且<8 cm、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3)有效:体质量下降幅度≥2 kg 且<5 kg、BMI 下降幅度≥2 kg/m2 且<4 kg/m2 、腰围下降幅度≥2 cm 且<6 cm、临床症状明显减轻;4)无效:体质量下降幅度<2 kg、腰围减少<2 cm、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6.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适宜技术及25-羟基维生素D上升能明显改善单纯性肥胖者的腰围、体重以及中医证候积分,有助于肥胖女性减重塑形,增强治疗信心,产生积极的身体意象态度,且该疗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延长干预时间和进行长期随访,探究中医适宜技术减重的远期疗效和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3]聂瑞芳 段俊红主任医师、田翠时教授平衡火罐疗法联合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脾虚痰湿型的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06
[4]周凌娜 ,周俊丽 ,王小俊 ,杨亚兰 ,黄运旋 ,余小江 平衡火罐对女性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减重的疗效观察(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2.联勤保障部队第 991 医院护理部, 襄阳 4410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护理门诊,广州 510405;4.广州华夏 职业学院,广州 510935;5.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推康复病区,广州 510405)
[5]陈春明,孔灵芝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著.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4.
[6]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9
[7]王友发,孙明晓,杨月欣.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167-168.
[7]黄梦.电针联合走罐法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0.
[8]崔海兰,司雪冰,王慧 . 论中医体质与证候之关系[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8):33.
[9]诸骏仁,高润霖,赵水平,等 .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31(10):93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