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 裴飞宇
青白江区城厢镇公立中心卫生院
摘要
作为区人民医院集团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区人民医院集团“八统一”管理实施方案,以“医防融合、错位发展、创新驱动”为指导思想,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质量、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度融合,推动乡镇卫生院高质量发展。

一、医共体推动医防融合的由来与发展必然
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范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防协同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四川省紧跟国家战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4〕5号)明确提出“建设400个左右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推动乡镇卫生院向医防融合型服务机构转型”,并要求“制定医防融合服务标准,将慢性病管理、健康促进等指标纳入机构考核”。2019年11月29日,按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要求,区委、区政府组建成立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集团,以区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以大弯、大同、城厢、祥福、姚渡、龙王6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单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整合区、镇(社区)、村三级医疗资源,实行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八统一”管理,带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有效的分级诊疗、合理诊治以及有序就医的医疗服务新格局和新秩序,为乡镇卫生院开展医防融合指明方向。
二、医共体架构下医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编制岗位“一盘棋”,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依托医共体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行县聘乡用、乡聘村用,联合成都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招聘质量从中专、大专提升至本科、研究生。2020年至今卫技人员总数增长12.1%,本科以上学历占比提升9.62个百分点,中高级职称增长7.22%,人才队伍结构更合理、梯队更完善;加强与四川省人民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派遣26人到区人民医院集团、12人到上级医院进修;保障职工待遇,人才流失率降60%,并推行“公卫—医疗”双向岗位竞聘,促进人力资源融合,为分级诊疗网底提供人才支撑。
(二)运营协调“一张网”,服务效能提升取得新进展。
一是依托医共体统一管理体系,推进“科联体”合作,2020年至今开展新技术7项、新项目18个;统一技术规范、人员培训等标准,强化临床诊疗指南学习,推动服务同质化,VTE风险评估率达100%、中高风险出血评估率100%,机械预防实施率62.87%,医疗质量大幅提升;统筹闲置设备,调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年检测12275人次,创收76.65万元,强化硬件保障。二是集团制定DRG支付下医共体总额付费机制,大幅提升医保结算清单编制能力。推行医保电子凭证和刷脸支付,缩短患者等待时间70%;将集团共享服务、现代康复29项纳入医保,保障参保需求。开通省外联网结算,解决手外伤工伤报销痛点。三是与上级医院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畅通双向转诊。2020年至今,双向转诊共1656人(上转1639人、下转17人)。2023年上线美康前置处方审核系统,审核174222条,药师干预1415条,合理率98.85%,获国家卫健委药政司肯定。
(三)错位发展“一条链”,医防联动强化开创新局面。
一是针对辖区制造业、建筑业等手足损伤高发行业,2020年在集团专家指导下,引人才建团队,成立青白江区显微手足外伤中心,实力显著提升,年均手术400余台次,辐射金青新广及达州、巴中等地。二是借助医共体,成立急诊科,创建胸痛救治单元,构建“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网点”三级防治救治体系,保障手外伤患者第一时间收治。将术后康复纳入家医签约,联合康复科在术后48小时内制定个性化计划,实施“手术-康复一体化”管理,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9%,较传统模式提升17%,获锦旗50余面、表扬信4封。三是结合企业职业健康管理,联合开展工伤预防培训,降低手足外伤事故风险。通过微信群,向出院患者推送康复训练视频、复查提醒及症状自查问卷,异常者优先安排问诊或复查,实现并发症早发现、早干预。
(四)医防融合“一股绳”,数字创新驱动探索新路径。
一是借力医共体引入一站式体检系统,搭建“指尖上的医生”平台,年均减少重复录入时间4800小时,体检时间缩短至15分钟,老年人体检半年完成率从50%提升到90%。门诊实行家医联合坐诊,居民健康管理依从性提升至83%。二是推出季度签约、项目制签约等新模式,特殊群体设短期包;慢性病患者推行“自动续约+动态评估”,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82%,提高18%,就诊率达70%以上,知晓率达90%以上。三是打造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专结合高血压智慧化门诊,实现村卫生室、镇卫生院、区人民医院三级联动慢病管理。高血压建档3525人,规范管理率89.1%,控制率62.75%。
三、医疗能力提升与公共卫生防护网织密的双重成效
1.服务能力提升:2024年门诊量达16.02万人次(较2020年增长28.19%),出院人数达1.01万人次(较2020增长39.34%),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从8.5天缩短至7.2天,药占比从28.89%下降至25.86%,基层首诊率提升至65%。
2.群众满意度提高:通过家庭医生签约随访、诊间健康指导,患者满意度从82%提升至91%,医防融合相关服务获省级媒体报道3次。

3.服务质量优化:近三年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考核、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度绩效评价均位居前列。
4.社会效益提升:获评“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四川省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功创建二级基层医院。显微手足外科入选“四川省基层临床特色科室”,中医康复科创建成都市基层中医特色科室,伤筋病创建为成都市中医重点专病。建设智能化康复中心。
四、以医共体为纽带医防融合长效机制的实践启示
医防融合的本质,是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初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我们既要直面人才、资金、技术的现实挑战,更要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帆、以创新为桨,在精细化管理中提质增效,在特色化发展中打造优势。我院的实践证明:
• 基层卫生院可以成为区域医疗高地(年显微外科年手术200余台);
• 公共卫生能够创造经济价值(家医签约服务带动门诊量增长25%);
• 人才困境需靠制度破局(绩效改革使公卫参与度提升47%)。
我们愿与全体同仁共享经验,共同探索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的“四川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