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探索实践创新路,三措并举筑健康——以体重管理 “小切口”解决慢病防控“大问题”
作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阅读: 27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梁伯衡  沈纪川 许欢 祁娟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摘要] 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市居民死亡人数近80%,日益成为威胁广大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研究显示,肥胖是引发上述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创造性将“体重管理”融入慢病防控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以“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充分依托“体卫融合”“医防融合”“医教融合”,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打造健康管理特色项目,以体重管理这一“小切口”,实现从“治已病”到“治未病”的转变,逐步破解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

      广州市积极响应,按照国家、省的要求,2025年6月,广州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等12部门联合印发《广州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工作方案》。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市居民死亡人数近80%,日益成为威胁广大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科学研究显示,肥胖是引发上述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创造性将“体重管理”融入慢病防控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以“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为指导,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体重管理这一“小切口”逐步破解慢性病防控这一事关人民健康的“大问题”,助推医防融合和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构建“三维联动”防控体系,牵住慢病防控“牛鼻子”。

      聚焦慢性病防控的关键环节,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积极构建并推动“专业支撑-政策协同-社会参与”三维联动工作机制,将体重管理作为重要切入点和示范领域,全面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专业支撑层面,发挥慢病防控专业技术优势,参与构建规范体重管理服务模式,加强体重监测与效果评估,推动慢性病防控关口前移。聚焦长者饭堂、中小学生食堂或供餐单位,推动开展线上线下营养搭配、膳食平衡等体重管理专题培训,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技术培训和实践指导,推进体重管理在基层规范开展,逐步取得实效。在政策协同层面,主动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协助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广州市“体重管理年”活动工作方案,推动将关键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包括每万人营养指导员配比、每万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配比、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知晓率等。探索健康政策试点,鼓励餐饮场所推广“减盐、减油、减糖”健康烹饪模式,提供“半份餐”“小份适价”“健康搭配餐”;鼓励饮料、饮品店提供营养健康标识标签;探索开展“家-校-医”儿童肥胖三方协同干预试点;动态评估特定人群及居民体重健康营养状况变化,开展体重管理效果评估。在社会参与层面,聚焦提升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健康意识以及健康素养,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推动体重管理科普宣教进家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指导群众正确认识体重、科学管理体重、掌握体重管理技能;主导编制系列科普材料,针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慢性病人群、全人群等不同人群开发宣传科普工具包。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健康体重”主题宣传活动,如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月等,努力营造社会支持性环境。通过三维联动的深入实践,逐步形成了“专业机构技术引领、行政部门政策支持、社会公众主动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新格局,居民健康获得感持续增强。




    (二)织密多元共治生态网络,搭好部门协同“大舞台”。
      一是加强"体卫融合",让群众健起来。充分利用健康广州行动和全民健身行动,协同市体育局实施体卫融合预防慢病试点项目,建成广州市干部健康管理中心等3个体卫结合健康管理试点单位,开展运动处方预防慢病试点;连续3年联合举办健康广州减脂大赛,吸引超过2.6万人参与。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体重管理减重联盟,作为副理事长单位推动体重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为科学依据,融合“动则有益、贵在坚持”的理念,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与广州体育学院联合研制《体重管理 办公室微运动》视频系列,涵盖四大主题16个合集,兼顾不同需求提供徒手基础和抗阻升级两种模式,帮助大众在工位“方寸之间”科学运动,“见缝插针”练出健康,应对久坐挑战,提升活力。二是深化"医防融合",让群众瘦下来。引导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设立减肥门诊或体重管理门诊,为居民提供膳食干预、运动指导等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指导,截止2025年6月,全市已有64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成立体重管理门诊;鼓励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超重肥胖、饮食等危险因素干预,建立"筛查-干预-随访"全链条服务模式,近五年累计为65岁及以上居民提供健康体检服务约404万人次,提供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约340万人次。三是探索“教卫融合”,让学生动起来。抓住慢性病防控示范区的建设契机,深化与教育部门合作内涵,大力鼓励建设健康学校及健康食堂建设,落实体育锻炼和“大课间”要求中探索长效机制,加强家校共育,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学生文体活动项目,例如花都区“花式跳绳”、黄埔区“青少年醒狮文化”等健康活动品牌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三)创新“健康细胞”培育工程,下好健康治理“先手棋”。
      一是实现数字赋能。持续多年组织各区、部门及街道干部参与全国“万步有约”健走激励大赛,并创新采用“互联网+健康”模式,以季度为周期奖励达标者,吸引超万名居民踊跃参与。凭借此次创新实践,支部荣获国家级优秀地市组织奖。
      二是加强宣传增效。聚焦体重管理目标指标,积极培育营养指导员、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队伍,为群众提供精准指导服务。创新引入“互联网+健康科普”模式,联合南方日报打造“科学减重、乐享生活”专家直播活动,以实时互动形式为大众答疑解惑,营造全社会体重管理健康氛围;创新“营养宣教”,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宣传广覆盖,全民营养周标语点亮广州塔等地标,打造宣教新体验;充分发挥营养健康场所的阵地作用,常态化开展科普宣教活动,近5年开展线上活动约150场次,组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线下活动约500场次,覆盖近70万人次,激活体重管理传播新势能。策划“体重管理”主题健康短视频竞赛,实现“吃动平衡”“三减三健”等健康理念触达超百万人次。编制一批核心科普工具包,以健康体重为主题的以健康体重管理为主题的海报、宣传册、小视频、标识等,依托全市各部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不定期多频次宣传推广健康管理知识,逐步扩大体重管理知识普及的覆盖范围。
      三是探索服务助力。在省内率先探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员数字化成长体系,搭建集招募、培训、考核、服务记录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实施积分和等级评价和激励机制,短短3个月便发展认证近万名指导员,其中其他地市通过该平台认证指导员超3000名。经验做法已获全省推广。

    



      二、主要成效
    (一)健康宣传星火燎原,全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2024年,我市累计开展健康体重相关线上科普宣传117次,媒体报道10次,线下科普活动(讲座+义诊咨询)33次,覆盖人口数187.7万人,发放健康体重相关宣传资料10301份。调查显示,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30.45%提升至2024年的41.92%,增长了11.47个百分点。
    (二)体重管理成效初显,慢病防控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根据2023年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广州市20-79岁人群超重和肥胖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33.9%和11.9%,相较于2022年,分别仅增长0.7和0.3个百分点,稳定在一定水平,未出现显著上升趋势,2024年四大类慢病早死概率下降至9.54%,期望寿命达到83.83岁,达到先进发达地区水平。
     (三)健康运动形成潮流,岭南特色运动品牌形成示范。线上线下广泛推广应用《体重管理办公室微运动》,场景涵盖日常办公室、培训或开会期间、全市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工作平台等,助力职场办公族打破久坐健康挑战,首个主题系列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6万人次。推动建成健康公园、健康社区和健康单位等健康支持性环境674个,其中荔湾区广钢公园智慧健身步道,通过在传统跑步道上加装各种智能设备和传感器,实现了对跑者运动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周边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健身体验。花都区“花式跳绳”作为花都区的“国际名片”已成为全区学校必选活动,黄埔区 “青少年醒狮文化”特色活动影响力走向全国。


      

      三、经验总结与创新点

    (一)探索健康策略重大创新。坚持科学引领,突出系统治理思维,推动体重管理年度重点任务和慢病防控常规工作深度融合,将“体重控制”作为当前一段时间工作的核心目标,深度融入突出系统治理思维各项业务体系,从根源上预防和控制慢性病。
    (二)探索构建多元共治生态网络。加强机构联动,打通行业壁垒,实现体育、教育和健康跨行业深度融合领域融合,通过开展体育运动试点项目、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推广《体重管理 办公室微运动》品牌、岭南特色学校活动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促进体重管理工作。
    (三)探索实现数字赋能慢病防控。以项目为抓手,创新运用“互联网+”模式,开展“天天万步行,健康快乐多”全民健身活动,联合主流媒体打造“体重管理”主题健康短视频竞赛和主题直播,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省内率先搭建集招募、培训、考核、服务记录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探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员数字化成长体系,激活全民参与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