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天元中和医药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09057878号-6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民心至上,创新为翼——广州大肠癌筛查模式的提升之路
作者: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阅读: 33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梁颖茹 沈纪川 梁伯衡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
【摘要】
近几年来,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广州市自2015年起,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全面实施大肠癌防控项目,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核心目标,通过搭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定点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三级网络、人员培训、开发“肠探”微信小程序及自助筛查一体机等一系列综合防控策略,有效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正文】
近几年来,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响应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号召,广州市自2015年起,在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全面实施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核心目标,通过一系列综合防控策略,有效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制定工作方案,协调财政部门落实市级项目经费。设立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技术工作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具体办公场所设立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卫生监督所)。同时为做好项目中临床筛查、诊断和后续治疗工作,指定广州市消化疾病中心为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临床技术支撑机构。区卫生健康局负责辖区项目工作的组织管理,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区级项目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项目初筛单位,负责宣传发动、筛查人员招募、初步筛查、高危人群随访等工作。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为高危人群提供肠镜检查、诊断及后续治疗工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陆续出现社区筛查动员难度大、肠镜依从性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足、筛查手段繁琐等问题。
通过项目团队深入调研,针对居民反馈和专题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优化健康环境、强化健康理念、完善健康服务,以创新为翼,持续提升广州市大肠癌筛查工作的效能。
一、以医防融合为基,搭大肠癌全流程防控网络
广州市创新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定点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三级联动的大肠癌防控网络,以达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筛查,并获得有质量保障的精筛服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负责初筛工作,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危险评估结果告知及肠镜检查转介工作;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为高风险人群开展肠镜检查及提供后续的治疗服务;项目管理团队负责项目的管理、组织培训、督导等;临床技术支撑机构负责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检查质量,通过多路径保证工作落实到位。截至2024年,全市20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81万人次的初筛,58家定点医疗机构为4.68万人开展了结肠镜检查。
二、以专业培训为翼,助大肠癌防控持续发力
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项目实施者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依托项目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为提高业务水平提供了保障。市区两级每年均举办筛查技术、肠镜检查、健康教育、患者健康管理等专题的培训,市级现场培训近2000名项目相关医务人员。项目组对参与筛查项目的定点医院进行调查显示,通过项目各定点医院除增加了大肠癌防治相关资源配置外,医院医务人员的大肠癌防治意识以及开展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居民随访工作及开展粪便隐血试验能力均有提高均显著提升。
↑ 图1:项目筛查点大肠癌防控知识培训
三、以模式创新为刃,破广州大肠癌筛查效应难题
针对社区筛查动员难度大、肠镜依从性低等问题,广州市积极探索创新筛查模式。一方面,在肿瘤报告医院推进一级亲属筛查;另一方面,在健康体检和管理中心探索建立癌症区域性早筛中心等模式。项目创新开发了“肠探”微信小程序,居民使用这个小程序能自行完成基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粪便隐血检测预约;在医院投放大肠癌筛查一体机,通过一体机可自行完成基本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及领取粪便隐血检测试剂。以上措施为触达更广泛的目标人群,提高项目的可及性开展了积极探索。
掌上评估工具“肠探”从2020年投入使用,在五年间年使用人数从1993人/年攀升至12614人/年。评估完成后到社区进行粪便隐血检测的比例62.21%提升至88.14%,而且使用小程序的居民平均年龄(58岁)要较在社区参与初筛的居民(62岁)年轻。可以看出,居民对这种新的“掌上评估”接受度越来越高,通过触达的年龄群体而言,通过该手段项目触达到未退休的群体,癌症筛查的意义更为凸显。大肠癌筛查一体机从2023年7月底开始投入使用,截至2024年底已有38905人完成了风险评估及自测,使用人群平均年龄为53岁,比同期通过社区参与项目的居民平均年龄低9岁。通过筛查一体机参与筛查的居民已有2975人接受建议完成肠镜检测,参与比例为7.65%,该比例亦远高于同期通过社区参与初筛人员肠镜筛查比例(2.83%)。使用居民均表示该方法非常方便,也愿意介绍身边的适龄亲友使用。
↑ 图2:领导视察自助筛查一体机使用情况
项目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宣传,在公共交通工具、政府部门、社区及医疗机构等张贴海报、播放宣传片。与本地长寿电视剧联合开展专题创作。广泛利用新媒体渠道,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采用播放动画宣传片、微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短视频健康运动比赛等活动形式,对项目和肠癌筛查意义进行宣传,促进了群众逐步形成癌症早期筛查的健康生态。
↑ 图3:大肠癌筛查项目公交车身广告
↑ 图4:大肠癌筛查社区灯箱广告
四、以部门联动为桥,拓广州大肠癌筛查覆盖之路
根据最新肿瘤发病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大肠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为发挥工会组织引领作用,市项目办公室与市总工会通力合作下,2023-2024年均通过市总工会发文积极号召全市企事业单位参与大肠癌筛查工作。
两年间共84家企事业单位以职工讲座的形式参与大肠癌防控工作。近四千名职工现场参与健康讲座,超过一半参与的员工参与大肠癌风险评估。最终136人初步筛查阳性,18人完成肠镜检查,发现息肉5例。
↑ 图5:大肠癌项目进企业宣传
五、实施成效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与优化措施,广州市大肠癌发病率虽仍逐年上升(2015年42.35/10万上升到2021年46.52/10万),但死亡率维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且略有下降(2015年19.41/10万下降到2021年18.40/10万)。
第三方调查显示,筛查项目显著提升参与项目居民的肠癌知识和筛查素养,项目满意度达94.69%,77.25%未参与大肠癌筛查的社区在管居民表示愿意参加大肠癌筛查。
项目成本管控质效显著提升,项目成本效益大幅优化,计算得出项目的效益成本比为4.90,相较于2015至2017年的2.8,增长了1.75倍。这表明,筛查项目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大肠癌项目的宣传工作也屡获殊荣。包括癌症宣传微电影《芳芳花店》获得第四届南方健康科普大赛暨南方健康科普优秀工作者推选活动金虹奖一等奖,彩虹奖三等奖。2023年度《广州日报》评选健康传播年度金创意奖(创意视频类)。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线上线下联动筛查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州市政务新媒体影响力榜单公共服务创新案例。
广州市大肠癌防控项目的不断提升之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