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镇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薛雅匀
摘要:
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医疗模式重在治疗,而忽视预防和健康管理,导致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疾病晚期,治疗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医防融合的核心在于将医疗与预防有机结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及疾病负担。近年来镇巴县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建立健全“一控二降八项工作机制”(简称“128管理模式”)推进慢病管理医防融合,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有效控制慢病态势,保障居民健康。
一、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慢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不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难以应对慢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亟需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防融合模式转变。为切实做好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提升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质量,镇巴县开启“128”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改革,控制高发态势,降低发病率、并发症发生及致残率,全力推进慢病管理医防融合,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成效。
二、做法
镇巴县总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19镇1个街道办157个行政村24个社区,常住人口20.66万,目前已管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39人,2型糖尿病患者4374人。
(一) 建立筛查报告全覆盖机制
县镇各医疗机构落实35岁以上就诊人群免费测血压制度。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2 型糖尿病登记到《筛查登记表》,按月报送。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月底将表交本院慢病管理人员,查重比对后录入公卫系统,通知村医进行健康管理服务。县级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每月5日前将电子版报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查重后反馈乡镇。漏报率作为对各相关医疗单位的考核指标。
(二)建立门诊集中随访服务机制
各镇组织镇村医务人员对慢病患者以门诊随访为主、入户随访为辅开展服务。严格按随访内容指导,对行动不便者入户随访,随访拍照留存。每年至少4次面对面随访,血压或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增加1 - 2次,连续两次不满意者推送转诊。各镇项目管理人员在每月 21 日至月底跟踪监测、查漏补缺,留存资料。
(三)实行提标升级体检服务机制
各镇建立 64 岁以下慢病患者体检摸底登记册,将 64 岁以下原发性高血压、2 型糖尿病患者体检标准提标到老年人体检标准,与 65 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同步开展,按实际体检人数核算公卫服务费用。
↑ 慢病专科医师培训 ↑ 门诊集中随访
(四)夯实慢病专科医师责任片区指导机制
各镇卫生院“镇级慢病专科医师”负责辖区慢性病诊疗、康复指导及村卫生室上转患者诊疗,每季度到各村卫生室检查指导一次。县医院、县中医院的县级慢病专科医师负责医共体内镇卫生院相关工作,每半年到各镇检查指导一次,工作列入年度考核。
(五) 建立“四个一”的实用培训机制
县疾控中心每年培训县镇医疗机构慢病项目管理人员,内容包括慢病健康管理、政策、现状、趋势和控制策略。各镇卫生院每年培训村医,包括慢病健康管理、项目政策和诊疗。县医院、县中医院每年培训县级慢病专科指导医师,县级慢病专科医师按医共体到镇村培训镇村医务人员,内容为慢病诊疗、康复实用技术及难治性高血压、糖尿病诊断和治疗,各单位收集培训资料。
(六)用活用好医保政策保障机制
医保部门将高血压、糖尿病一般性患者纳入两病门诊报销,并发症患者纳入二类慢性病门诊报销。各镇项目管理人员、村医、慢病专科医师帮助指导患者办理门诊慢病医疗证,农村居民慢病患者办证全覆盖,以办证率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对县对镇、镇对村的年度考核。
(七)建立线上抽查线下督查、督考结合的考评机制
建立县疾控中心一周一抽查、一季一督查,镇卫生院一月一自查、一季一核查,县卫健局一年一考核的督查工作机制。县疾控中心每周从公卫系统抽查服务质量数据,重点核查有效性、规范性、真实性,每周抽查两个镇,一季度覆盖全县各镇卫生院,结果反馈各镇整改。每季度线下督查,抽查、督查结果纳入公卫日常考核,发现虚假服务、数据直接纳入公卫项目扣分和资金扣减。各镇卫生院每月自查,围绕服务到位、真实、规范情况,每季度督导村卫生室,并将情况报县疾控中心。县卫健局年终考核县镇卫健单位,考核结果与公卫资金挂钩。
(八) 建立并加强“六进三送”的健康教育机制
各单位将防治高血压病、糖尿病健康知识普及作为重点,推进健康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庄、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各村卫生室结合门诊随访开展健康知识宣讲,对行动不便患者送药、送健康知识、送温暖,提高群众两病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 健康科普宣传
三、成效
(一)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全面筛查与门诊随访机制让更多慢病患者被及时发现和管理,提标体检增强患者依从性,夯实了健康管理工作。专科医师指导机制提升了基层诊疗水平,减少患者上转情况,优化资源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考评机制保证服务质量和规范性,及时纠正问题,促使各单位提高服务质量。
自2024年我县实施“128慢病管理模式”以来,累计新增高血压患者450余人,糖尿病患者新增360余人;慢病规范管理率达68.75%,较以往提升5.6%;控制率达54.10%,较以往提升4.50 %;县级专科医师累计指导50余次,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二)患者保障与管理优化
“四个一”培训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素质,为慢病管理提供人才保障。医保政策保障机制使患者能充分利用医保福利,提高持续、规范就医积极性,减轻经济负担,提升管理效果。
(三) 健康意识与预防增强
“六进三送”健康教育机制广泛普及健康知识,使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23年的22.7%提高到2024年的26.5%,群众对高血压、糖尿病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也较以往相比有所提升,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从源头控制慢病。
四、启示
1.慢病管理合力不足。目前慢病管理工作主要是以卫健部门为主导,群众相对较为被动,其他部门合力不足,工作推进相对缓慢。下一步要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形成政府部门主导,卫健系统提供技术支撑,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2.慢病管理经费缺乏。目前慢病管理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渠道单一,医保基金主要用于购买医疗服务,尚未充分延伸至预防领域。这导致医院倾向于“重医轻防”,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