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伟 黄文贞 吕英华 李莉 王洁 李俊芳 庄静 葛燕红
河南省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基于"院社一体化",探讨以耳穴贴压技术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9月-2023年1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PDPN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予患者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以耳穴贴压技术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治疗,干预时长为1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情况、TCSS评分、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睡眠情况的变化。结果 本研究中干预后试验组患者TCSS、血糖、疼痛、生活质量、睡眠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耳穴贴压技术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糖尿病患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睡眠情况。
1.案例背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占糖尿病患者的10%~96%,其中13%~24%DPN患者会发生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PDPN)[1]。PDPN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持续的疼痛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进而阻碍患者病情控制[2-4]。心理[5]、运动[6]、芳香疗法[7]对治疗PDPN的疼痛均有效果,但是PDPN患者不仅仅有疼痛的临床表现,因此需对患者进行多维护理干预,多维护理干预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支持等多维度整合护理措施,以提高患者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健康中国2030》[8]指出,要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要加快构建糖尿病中西医结合防治网络,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形成糖尿病中西医结合分级管理和诊疗体系。中医技术在治疗DPN的疗效突出,其中耳穴贴压应用尤为广泛。耳穴贴压是指将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以持续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项中医护理技术[9]。相对比于现代医学方法[10],耳穴贴压减少侵入性操作,降低机械性损伤和对神经造成的刺激,可有效改善DPN周围神经病变,但是对于PDPN患者的疗效不清楚。
“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是以患者为护理中心,为其提供连续性、针对性护理服务的一种护理干预模式[11]。“医院社区一体化”在对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出院后的后续治疗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效果和加强自我管理,目前,PDPN患者出院后的治疗较少,医院社区一体化有望为出院后PDPN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便捷的方法。
因此本研究基于“院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采用耳穴贴压技术联合多维护理,如环境感官刺激-膳食干预-康复运动-情绪干预等多维度改善PDPN患者的血糖代谢、神经病变不适、疼痛、生活质量、睡眠等情况,以期达到从多方面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减轻医疗负担,为我国其他慢性疾病的护理模式提供参考。
2.案例设计与实施
2.1研究目标
①改善PDPN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血糖、周围神经病变、疼痛和睡眠情况,缓解患者的疼痛
②加强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自我管理能力
③为我国其他慢性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借鉴
2.2构建以耳穴贴压技术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方案
2.2.1成立团队
小组由11名成员组成,包括内分泌医师2名、中医科医师1名、营养师1名、心理师1名、康复师1名、内分泌主管护师2名和护理硕士2名,各成员分工明确。①内分泌医师负责处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身体反应;②中医科医师负责耳穴贴压护理干预方案的修订、实施指导和成员培训;③营养师负责参与者的个体化膳食干预方案的修订、实施指导;④康复师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痛性神经病变的状况,进行康复干预方案的制定、实施指导;⑤心理医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基于个体化的心理干预;⑥由2名工作年限>8年的内分泌主管护师负责干预方案的实施;⑦研究者本人负责方案的初步制订;⑧2名护理硕士负责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数据的整理统计与分析。
2.2.2文献检索及专家函询
POSIT原则构建循证问题,按照循证检索的“6S”[12]金字塔模型进行检索,以“院社一体化”、“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耳穴贴压”为中文关键词,以“Integration of hospital and community”、“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diabetes”、“Painful neuropathy”、“auricular point sticking”为英文关键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英文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6月,形成初稿,进行2论专家函询,经过修订后形成方案。见表1。
2.3实施改善活动
2.3.1培训
(1)干预流程培训
召开多学科团队会议,以耳穴贴压为核心的护理干预方案为基础探讨干预流程,由研究者进行总结并讲解干预流程,小组成员尤其是负责实施干预方案的内分泌主管护师充分了解干预的步骤。
(2)耳穴压贴技术培训
①由中医科医师召开耳穴贴压线上理论培训知识和线下操作的讲座,使护士掌握耳穴贴压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缓解措施等知识。②耳穴贴压操作步骤:按照《耳穴名称与部位》进行取穴:糖尿病点、胰、胆、耳中、内分泌、丘脑、缘中、三焦、消化系统皮质下,口渴加取渴点、口穴,易饥饿加取饥点,多尿加取膀胱、尿道点;先用75%的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患者整个耳廓(正面和背面),最少两遍,尤其是外耳道周围及耳廓角落位置,注意反复擦拭;用干棉签再次擦拭患者整个耳廓,直至彻底清理干净,耳廓皮肤干燥状态;观察耳穴反应点,探查耳穴敏感点,确定贴压部位,将王不留行籽贴于选好的耳穴上,以患者产生热、麻、胀、痛感觉为宜。③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0.5-1min,两耳交替,每3天更换1次。
2.3.2干预应用
2.3.2.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0例。纳入标准: (1)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13]中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并满足《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共识》[14];(2)肌电图检测存在异常;(3)年龄≥18岁;(4)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肝癌、肺癌;(2)耳部皮肤有破溃或者对耳穴贴压过敏;(3)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4)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干预过程中,试验组2例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实施第二次耳穴压贴,2例患者转科或出院,最终46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2例患者因出院未完成第二次问卷收集,共48名患者完成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2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糖尿病饮食指导等。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成立多学科团队,实施以耳穴贴压技术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实践。具体的流程:
(1)入组前,评估患者情况,将符合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获得知情同意后纳入研究并建档。
(2)入组后,①住院期间:2名内分泌主管护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涵盖血糖、疼痛(TCSS评分)、营养及心理社会支持的全维度档案。内分泌医师申请中医科会诊,评估患者耳廓情况后,护士根据会诊意见遵医嘱进行甲钴胺药物治疗、耳穴贴压、足三里推拿等,讲解注意事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缓解措施,评估患者依从性,解答患者困惑。同步制定低GI饮食方案、八段锦训练处方,督促患者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并行五感环境疗法,通过病房的暖光景观、五行音乐、艾叶薄荷香薰等实现多维护理干预。②通过多学科MDT会议制定延续方案,整合医护、中医、营养及康复团队意见,确定个性化用药、饮食、居家耳穴操作和运动计划,接入共同照护APP实现远程监测。③居家期延续社区中西医干预,包括每周耳穴门诊、每日八段锦晨练及环境疗法,通过APP实时追踪血糖/神经病变指标,形成"医院-社区-数字"三维管理体系以降低复发风险。
2.3.3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神经病变、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睡眠情况。
(1)血糖: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g lucose,FPG)、餐后2h血糖(2-hour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G)。
(2)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量表(Trono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BrilVera[15]等学者于2002年编制,用于反映糖尿病周围感觉运动性多发性神经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包括感觉(触压觉、温度觉、痛觉、振动觉、位置觉)、神经反射(膝反射、踝反射)、症状(足部疼痛、麻木、针刺感、无力、共济失调、上肢症状),感觉及症状正常记0分,每个症状记1分。神经反射双侧积分,正常记0分,减弱为1分,消失为2分。TCSS总分19分,0~5分不存在DPN;6~8分为轻度DPN;9~11分为中度DPN;12~19分为重度DPN,Cronbach's α系数在0.7-0.85之间。
(3)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由0-10共11个数字组成,患者用0-10的数字来描述疼痛的强度,数字越大则代表疼痛越严重。评价标准如下,0:无痛;1-3: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的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无法入睡或在睡眠中被痛醒),信效度良好[16]。 NRS主要围绕疼痛强度这一单一维度进行测量,无具体的 Cronbach's α系数,重测相关系数在0.78-0.92之间。
(4)2型糖尿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Patients with Type2 Diabetes Mellitus,DMQLS):由我国王乐三等[17]学者研制,量表包括疾病、生理、社会、心理、满意度5个维度个维度和87个条目,按1~5分评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19]。Cronbach's α系数为0.969。
(5)阿森斯睡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由国外 Constantin R Soldatos[18]等学者编制,包括8个与夜间睡眠问题和日间功能障碍相关的项目。总分24分,0-4分表示无睡眠障碍,4-6分表示疑似失眠,>6分表示失眠,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低,睡眠问题越严重。Cronbachs' α约为0.90。
2.3.4统计方法
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定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S)。干预前后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实施成效
①改善血糖代谢指标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培养优秀护士人才
目前,内分泌科10名护士已取得中医西学证书,两个病区共33名护士已熟练掌握耳穴压贴的相关知识与操作技巧,全员通过《耳穴贴压标准化操作考核》,实操考核达标率高达96%,理论考核平均成绩为91.5分。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我科开展质量改善项目一次,DPN专病业务查房活动3次,累计完成5例典型病例的深入讨论。同时,编制了《糖尿病耳穴贴压临床路径》,并成功申请了一项新业务新技术。
(3)提高科室服务质量
根据护理满意度调查显示,95%的患者满意度为中等偏上水平。多数患者表示此次干预极大地缓解了手脚麻木疼痛等不适症状,也改善了睡眠质量。此外,据统计,试验组缩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减少2.3天,降低住院费用下降28%等,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减轻其经济负担。
(4)下沉基层,提升社区服务品质
我科骨干成员于2024年在河南省糖尿病年会中进行大会发言,分享在糖尿病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并于社区等积极开展耳穴压贴与糖尿病健康讲座活动,累计惠及患者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及耳穴压贴疗法的认知水平,为推动糖尿病健康管理事业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3.4典型案例
患者背景:霍**,男,31岁,185CM,96.5KG,以发现血糖高5年、手脚麻木1周为主诉入院。辅助检查显示:(1)空腹血糖7.7mmol/L;谷丙转氨酶265.8u/L;谷草转氨酶56.7u/L;甘油三酯6.0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7mmol/L。(2)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报告:左侧肢体轻度感觉功能障碍期,右下肢轻度感觉减退期。(3)踝肱指数:双侧ABI均为1.04,提示:双下肢血管轻度硬化。
以耳穴压贴为核心的多维护理干预:(1)住院期:责任护士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建立涵盖血糖、疼痛(TCSS评分)、营养及心理社会支持的全维度档案。遵医嘱给予二级护理,制定个体化饮食指导方案,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严格控制饮食、发放减重饮食处方;给予用药及血糖监测指导,血糖监测7次/天,口服用药:百赛诺、之乐,注射用药:利拉鲁肽、硫辛酸、舒血宁、牛痘疫苗、甲钴胺、前列地尔等;制定个体化八段锦运动处方,每日30分钟,加强运动锻炼;进行健康宣教,讲解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知识。此外,评估患者耳廓情况后,遵医嘱给予患者耳穴贴压,采用直压法,3日贴敷一次,共3次;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0.5-2分钟,按压刺激强度以微微疼痛、不损伤皮肤为宜。贴压期间耳麻发红、发热,局部耳穴出现微微痒、胀、痛属正常现象,若出现奇痒等,属于过敏现象,应立即取下耳穴贴,对症处理。责任给与五感环境疗法,通过病房的暖光景观、五行音乐、艾叶薄荷香薰等实现多维护理干预。(2)过渡期:通过多学科MDT会议制定延续方案,整合医护、中医、营养及康复团队意见,确定个性化用药、饮食、居家耳穴操作和运动计划,接入共同照护APP实现远程监测。(3)居家期:延续社区中西医干预,包括每周耳穴门诊、每日八段锦晨练及环境疗法,通过APP实时追踪血糖/神经病变指标,形成"医院-社区-数字"三维管理体系以降低复发风险。
干预效果:治疗前患者自诉手脚持续性麻木刺痛,影响睡眠,TCSS评分12分,疼痛评分5分;出院前患者自述症状缓解,麻木范围缩小,夜间痛减轻,TCSS转为7分,疼痛转为3分;居家期间患者自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偶发指尖麻木,无痛觉过敏,TCSS评分自评3分,疼痛评分转为0分。
4.经验总结与推广
本次实践的成功要素主要包括:关键政策支持,如国家层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扶持政策(如《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糖尿病规范化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及医保政策对非药物疗法的逐步覆盖(如部分省份将耳穴疗法纳入门诊报销范畴);技术创新方面,采用耳穴压贴这一成熟的中医技术,可减少侵入性操作与神经刺激,在改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不适症状方面效果显著;跨学科团队协作上,组建四师共管”团队(内分泌医师、中医科医师、营养师、糖尿病专科护士)共同实施干预,并建立MDT联合查房制度,每周固定时段多学科协同诊疗。: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我们为非内分泌科DM患者的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提供同质化管理与标准化操作流程。此模式不仅具备高度的可操作性,而且具备广泛的可复制性与推广价值,可延伸至其他慢性疾病的管理之中,惠及更多患者群体,有效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加速康复进程,缩短住院周期,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Jang HN,Oh TJ.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for 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Diabetes Metab,2023,47(6):743-756.
[2]刘锐,卿艳,钟印芹,等.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及非药物干预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23,37(17):3144-3148.
[3]李婷,陈旭辉,张玥,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机制新方向[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25(09):643-647.
[4]刘水姣,许小城,杨素青,等.情绪和疼痛管理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伴抑郁的临床研究[J].北京医学,2021,43(10):1013-1015.
[5]M D H ,A A H ,Eugenia B , 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ompared with diabetes education for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J].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20,27(3):1359105320962262-1359105320962262.
[6]T.A. P ,S.R. H A ,N. B , et al.The effect of combined exercise (resistance-aerobic) valume on neurotrophic changes, neuropathic pain and som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J].Irani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Infertility,2020,22(12):24-37.
[7]RASOULIAN B,HAJIALIZADEH Z,ESMAEILI-MAHANI S,et al.Neuroprotective and antinociceptive effects of rosemary extract in rats with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icalSciences,2019,69(1):57-64.
[8]《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印发加强中西医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J].中医健康养生,2024,10(09):2.
[9]黄馨睿,徐敏.基于数据挖掘的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的辨证选穴规律[J].护理研究,2023,37(13):2419-2423.
[10]林跃辉,许丽娟,杜思霖,等.芪龙通阳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23,13(23):9-12.
[11]韩云,吴琰,李小娜,等.延续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效果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6,30(35):4383-4386.
[12]Alba D ,Liz B ,Brian R H .Accessing pre-appraised evidence: fine-tuning the 5S model into a 6S model.[J].Evidence-based nursing,2009,12(4):99-101.
[1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04):315-409.
[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痛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11):824-827.
[15]Vera BA B P .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11):2048-52.
[16]严广斌.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8(03):410.
[17]王乐三,孙振球,蔡太生,等.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研制与考评[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01):21-27.
[18]Soldatos R CDikeos G DPaparrigopoulos J T .Athens Insomnia Scal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 based on ICD-10 criteria[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0,48(6):555-560.
图片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