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天元中和医药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09057878号-6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埋线减重与健康管理服务有机融合助力群众科学控制体重
作者: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卫生院 阅读: 19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吴修程、毕峰、张立斌、蒋玉斌、高伟丽、咸爱平
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卫生院
一、引言
肥胖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率亦呈快速上升趋势。乡镇居民受限于健康意识、医疗资源及经济条件,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诱因。乡镇卫生院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肩负着慢性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重任。埋线减重作为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操作简便、作用持久、成本较低等优势,将其科学融入乡镇卫生院的健康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潜力。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埋线减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我院用的胶原蛋白线)植入特定穴位,通过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弱刺激,调节脏腑功能(如脾胃、内分泌),促进代谢,达到减重目的。相较于传统针灸,其刺激效应更持久(通常持续2-3周),减少就诊频率。
(二)健康管理服务:以现代健康理念和医学模式为指导,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核心是连续性、个体化、预防为主。
(三)乡镇卫生院的角色定位: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有地理可及性高、服务连续性好、与居民关系密切的优势,是实施社区健康管理的理想平台。
三、乡镇卫生院开展融合服务的独特优势与意义
(一)优势:1.贴近群众,可及性强:位于居民生活圈,方便定期埋线操作、复诊及健康随访。2.连续性服务基础好:拥有居民健康档案,便于长期跟踪体重变化、健康指标及干预效果。3.中医服务基础:多数卫生院设有中医科或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具备开展埋线技术的中医人才和氛围。4.防治结合平台:能有效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肥胖及相关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干预与管理。5.成本效益优势:相对于上级医院,服务价格更具普惠性。
(二)意义:1.提升肥胖干预效果:将短期埋线刺激与长期健康管理结合,克服单一手段的局限性,巩固减重效果,减少反弹。2.丰富健康管理内涵:引入有效的中医特色技术,提升健康管理服务的吸引力和实效性。3.促进中医适宜技术下沉:推动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的中医技术在基层的应用和普及。4.助力慢性病综合防控:从体重管理切入,有效防控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肥胖相关疾病。5.增强居民健康获得感:提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的、结合了现代健康管理与传统中医智慧的个性化服务。
四、埋线减重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融合路径设计
构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埋线减重为特色技术支撑的“全周期、个性化、闭环式”服务模式。
(一)精准识别与评估(起点):1.目标人群筛查:利用健康档案、体检数据、门诊就诊等途径,主动识别超重/肥胖居民(BMI≥24kg/m²)。2.深度健康评估:西医评估:BMI、腰围、体脂率(如有条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生化指标;既往史、用药史;肥胖相关并发症风险评估。中医评估:中医体质辨识(痰湿、气虚、阳虚等体质与肥胖密切相关);中医四诊信息收集(舌象、脉象等);辨证分型(脾虚湿阻、胃热湿阻等)。3.健康行为与意愿评估: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睡眠、压力状况;减重动机、期望值、依从性预判。
(二)个性化方案制定(核心):多学科团队协作:由全科医生、中医师(负责埋线)、公卫医师/健康管理师、营养师(或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三)方案内容:1.埋线干预计划:基于中医辨证,精准选穴(如中脘、天枢、丰隆、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确定埋线频次(通常10天一次)4次一疗程;明确禁忌症(如皮肤感染、妊娠期、严重器质性疾病等)和转诊指征。2.生活方式干预处方:个性化膳食指导: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可行的能量控制方案和均衡营养建议(如控油盐、增加蔬果粗粮、调整进餐顺序等)。科学运动处方:结合个体体能、兴趣及条件,推荐有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等)和抗阻运动,明确频率、强度和时间。行为矫正策略:记录饮食日记、设定小目标、应对压力管理、改善睡眠技巧等。健康监测计划:明确体重、腰围、目标行为(如每日步数)的监测频率和方法。阶段性目标设定:设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如6周)和长期减重目标(如3-6个月减重初始体重的5-10%)。
(四)整合式服务实施(关键):1.规范埋线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确保安全;操作前后充分沟通,解释原理、预期效果及可能反应(如局部酸胀、淤青)。2.健康管理融入日常:利用随访契机:每次埋线复诊时,同步进行体重监测、行为反馈、方案调整和健康教育。3.多元化健康教育:内容:肥胖危害、中医养生理念(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营养知识(如读懂食品标签)、科学运动方法、压力应对技巧。形式:个体化咨询、小组式健康课堂(如“健康厨房”实践课)、发放图文并茂手册、建立微信群推送科普知识及提供在线答疑。4.强化自我管理:教授自我监测体重/腰围的方法;鼓励使用APP或手册记录饮食运动;建立同伴支持小组。
(五)动态监测与效果评估(保障):1.常规监测:定期测量体重、腰围、血压等。2.阶段性复评:每1-2个月或一个埋线疗程后,重复部分初始评估(如生化指标、中医体质/证型变化、行为改善度)。3.效果评估指标:核心指标:体重下降幅度(%)、腰围变化、BMI改善。健康指标: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变化。4.行为指标:膳食结构改善度、运动达标率、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满意度指标:居民对服务流程、效果、体验的满意度。5.方案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埋线方案(穴位、频次)、生活方式干预强度或内容。
(六)长期维护与转诊(闭环):1.体重维持期管理:达到目标体重后,延长随访间隔,持续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支持和必要的、频率降低的埋线巩固治疗.2.建立双向转诊机制:上转:对疑似继发性肥胖、存在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睡眠呼吸暂停、心功能不全)、埋线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反应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专科。下转:接收上级医院病情稳定、需长期体重管理的转回患者,纳入本服务体系。
五、预期效果与挑战应对
(一)预期效果:1.居民层面:有效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肥胖相关疾病风险;提升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获得便捷、经济、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服务。2.卫生院层面: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与吸引力;增强居民粘性和信任度;体现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在慢性病防控中发挥更积极作用。3.体系层面:创新基层健康管理模式,促进防治融合;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的应用;为“健康中国”行动在基层落地提供有效实践。
(二)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1.技术安全性质疑:严格规范操作,加强培训与质控;充分告知风险;建立应急预案。
人员能力不足:加大培训投入,引进人才;鼓励上级医院对口支援指导。2.居民认知与依从性差:加强科普宣教,强调生活方式改变是根本;运用动机访谈技巧;设置小目标,及时反馈进步;发挥家庭医生签约优势。3.激励机制不完善:探索合理的绩效分配机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争取将服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4.成本与可持续性: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效率;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如基本公卫经费补充、合理收费)。
六、案例分析:夏张镇卫生院的实践探索(示例)
(一)背景:夏张镇卫生院中医基础好,辖区肥胖问题凸显。
(二)做法:组建“全科医生+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团队”。
开发“埋线减重签约服务包”,包含4次埋线、8次健康评估与指导、营养运动方案制定、全年健康监测。
利用微信群进行日常督促和答疑。
(三)初步成效:首批签约60人,3个月后平均减重4.5kg,腰围平均减少7.6cm,血压、血糖异常者部分指标改善;患者满意度达92%;带动了中医科就诊量提升。
(四)经验:团队协作是关键;个性化方案是核心;持续的健康教育和支持是保障。
七、结论
将埋线减重融入乡镇卫生院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是发挥基层优势、融合中西医特色、创新性解决居民肥胖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构建“评估-干预-监测-教育-维护”的全周期闭环模式,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制定个性化整合方案,并强化人才、规范、信息、政策等支撑保障,乡镇卫生院能够显著提升肥胖管理成效,丰富健康管理内涵,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并为基层慢性病防控开辟新的实践路径。这一融合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卫生院的主动作为、政策的适当倾斜以及居民的积极参与,其推广将为健康中国建设在基层的深化提供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