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韦伟、李黎明、张俊梅、寇洁、刘纬华、李莉、吕英华、黄文贞、王洁、周帆、李柳、张海鑫、卢颖、石志宜
河南省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 构建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并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内-院外主动健康管理。首要任务是构建智能管理平台,通过云检测-云管理-云会诊-云随访,提高患者的主动管理意识、能力。其次,优化管理流程,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分层干预机制,实现院内精细化管理与院外延续护理的无缝衔接。同时,强化患者赋能,创新"体验式"教育工具,构建"患者-家属-医护"三方协作的支持网络。结果 提高了患者血糖管理效果,改善了患者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少了非计划再入院率。结论 保证糖尿病患者护理的可及性和持续性,亦为后续全面开展慢性病患者主动健康干预提供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主动健康、信息化、模式、护理
1. 案例背景
糖尿病是全球性慢性病,传统管理模式依赖线下随访,存在患者依从性低、数据碎片化、管理效率低等问题[1]。《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将糖尿病防治行动列为15项重大专项行动之一,提出强化糖尿病医防融合工作机制[2]。因此,如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科学、专业、全面健康管理尤为重要。现有糖尿病管理模式存在显著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传统随访方式效率低下,本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医护人员需耗费大量工作时间进行基础随访,而患者随访依从性不足50%。其次,健康管理效果欠佳,基线评估显示患者HbA1c达标率仅为66.39%,非计划再住院率高达7.11%。更为突出的是,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健康知识知晓率仅30%,规范用药依从性40%。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糖尿病管理质量难以提升,亟需系统性改进。深入分析表明,当前管理模式存在多重制约因素。技术层面,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智能分析系统,导致健康数据碎片化且利用率低。管理机制方面,尚未建立有效的分级管理制度和院内外衔接机制,形成管理断层。患者维度上,健康素养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低下与持续支持缺乏形成恶性循环,调研显示83%的患者表示需要更便捷的健康指导。资源配置问题同样突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与家庭社会支持不足共同加剧了管理难度。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制约了糖尿病管理效果的提升。
2016年,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3],首次提及主动健康,主动健康理念的提出,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系统化改进方案,构建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形成的“院内-院外”全程、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以期实现糖尿病患者全流程闭环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健康结局。
2.案例设计与实施
2.1案例拟达到的目标
2.1.1短期目标:①提高患者血糖管理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为探讨新形势下DM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提供参考。②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通过疾病接纳干预方案对DM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降低患者病耻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③提高患者满意度:满足日常生活喜好,为患者营造支持性社会环境,消除患者回归社会阻碍因素,获得社会尊重。
2.1.2长期目标:①提高DM健康管理水平 为DM患者提供长期、持续的帮助和支持,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患者非计划住院率,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患者身心健康。②帮助DM前期人群科学管理 将DM健康管理模式应用于DM前期人群,引导DM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
2.2 关键的方法和路径
本研究采用"评估-干预-管理"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方法
2.2.1多维度评估体系构建
基于WHO健康促进框架和慢性病管理指南,开发包含5个维度:生理指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评估工具。围绕主动健康管理核心概念,自主研制“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2型糖尿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家庭主要照顾者2型糖尿病知-信-行问卷”,引入“2型糖尿病病耻感量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素养量表”“连带病耻感量表”等,汉化“2型糖尿病认知及自知力量表”等。经测试评估工具信效度均较高,揭示了DM患者主动健康管理需求、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等。相较传统单一指标评估,该工具能更全面识别管理薄弱环节,为后期构建主动健康管理模式提供数据基础。
2.2.2构建智能管理平台
基于评估结果,利用智能化支持技术,构建糖尿病患者主动-全程健康管理模式。①通过智能血糖仪监测血糖实现“云监测”,提高患者的主动管理意识;②通过云平台构建虚拟病区,智能化制定个体化自我管理方案,实现院内 “云会诊”,让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③通过“共同照护门诊”进行“云随访”,使用智能血糖仪、共同照护APP等监测患者血糖,患者主动问询,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医生、护士、照护师使用共同照护web端准确的了解患者院内、院外数据,设定个人血糖管理目标值,动态追踪,异常报警,精准干预。详见图1。
↑ 图1
2.2.3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分层干预机制
按照评估工具的生理指标、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素养、心理健康、社会支持5个维度,建立包含以上维度的风险评估模型:A糖化血红蛋白,B并发症,C疾病自知力,D抑郁,E社会支持,F低血糖史,基于计算机XGBoost算法,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中风险组及低风险组。(1)对高风险组实施内分泌科医师主导的多学科团队管理,实时动态血糖监测(CGM)设备配备,定制化复合干预措施,包括药物调整、心理疏导、家访等;(2)对中风险组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团体教育(6-8人/组),通过电子化教育处方,远程血糖解读服务等提高患者血糖管理能力;(3)对低风险组,主要实施自我管理APP支持,标准化健康教育材料推送,社区医生定期评估等措施。通过分层干预机制实现有限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
2.2.4强化患者赋能,实现健康管理主动化
创新多种宣教工具和心理舒缓工具,发明创造便携式DM患教演示模型、运动-饮食宣教用展示架、DM运动代偿器、并发症体验教具等,为有效干预提供资源;明确出院DM患者生活走向正常化的6个阶段,为有效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根据每个阶段的需求和支持来源不同,确定不同的干预重点,从而有效改善DM患者血糖水平及自我管理行为,减少患者负性情绪,促进心理健康,使患者获益,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2.3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阶梯式推进策略,通过三个阶段实现干预方案的逐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1)准备阶段(0-3个月):组建由12名成员构成的跨学科实施团队,包括:内分泌科医师3名,信息系统工程师2名,临床心理师1名,营养师1名,康复师1名,糖尿病专科护士6名,各专科糖尿病联络护士112名,质量管控专员2名。并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半结构式访谈、专家函询等方法构建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模式。(2)实证阶段(4-11个月):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将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模式付诸科研实践,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DM患者进行基线评估并实施,观察干预后指标,分析干预前后指标变化情况,检验其干预效能。干预周期6个月。(3)推广阶段(12-24个月):在试点验证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展,覆盖1家三甲医院及其医联体内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进行社区人员相关培训,其次实施涵盖本项目技术要点的干预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最后评价实施效果。
2.4.与其他项目不同之处
本研究在糖尿病健康管理领域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构建了“五主动-三化-一预警”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
在“五主动”方面:①主动评估:开发了包含5个维度的智能评估系统;②主动监测:使用动态血糖系统主动监测血糖;③主动干预:基于智能化系统生成个性化教育处方;④主动教育:建立多媒体健康教育矩阵;⑤主动随访:通过智能提醒确保管理连续性。
在“三化”管理维度:开展精准化、智能化、连续化的健康管理。在院期间,评估多样性需求,动态提供个体化电子自我管理方案。出院后,利用云平台,持续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支持。
“一”预警:设定血糖管理目标值,使用智能血糖仪、共同照护APP等实时监测患者血糖,实现患者血糖管理的动态追踪、异常报警、早期干预。
2.实施成效
3.1改善患者健康管理效果,提高血糖管理水平: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2年1-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符合方案分析,实施后共358例患者完成干预。结果显示:(1)提高了患者血糖管理效果,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得到提高;促进了血糖平稳,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降低;改善了患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提高了血糖管理便捷性和时效性。见表1。(2)改善了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患者焦虑抑郁水平,降低患者病耻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和糖尿病自知力水平。见表2。
表1 患者血糖管理效果前后对比
↑ 表2 患者心理状态前后对比
3.2培养糖尿病护理人才,提升专科护理影响力 :(1)培养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4名。(2)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及壁报交流的护理人员,累积60余人次。(3)线上举办3期国家级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继续教育项目,覆盖省内外100余家医院,护理人员线上学习人数达4万余人。(4)线下举办5期省级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班,累积培养省级糖尿病专科护士120余名。(5)接收省内外专科护士100余人来院进修,为糖尿病患者上下转介后的护理提供技术保障。
3.3促进院内外同质化管理,提升医院服务质量:(1)非内分泌科达到同质化血糖管理水平:糖尿病管理便捷性评价由78.68%提高至88.54%,时效性评价由75.33%提高至90.22%。(2)通过我院互联智慧健康服务院开展远程在线诊疗3629人次,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同质化、专业性诊疗和护理服务。成立河南省糖尿病诊治联盟,组建专家宣讲团,在全省18个地市巡讲,辐射基层医护人员2万余人次,直接受益患者达数万余人,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3)应用示范区域2个社区内(丰产路社区、花园路社区) 2万余名糖尿病患者带来直接受益,20余万居民间接受益,受到应用示范区域的社区医护人员及患者的一致好评,满意度达到100%。(4)借助抖音、微信平台开展科普活动,帮助广大糖尿病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目前微信公众号单篇最高阅读量1732,抖音单视频最高点赞量4603。
3.4科研成绩斐然
(1)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励7项

(3)发表论文25篇,其中核心7篇
3.5-典型案例--中年IT工程师的血糖逆转之路
患者背景:姓名 周*同 ,性别 男,年龄57岁,首发确诊为“2型糖尿病”,入院时空腹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0.25%。因工作繁忙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
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患者主动健康管理干预措施:(1)智能监测:佩戴动态血糖仪(CGM),实时监测患者血糖变化情况。(2)个性化方案:根据患者身高169cm,体重77kg,制定电子化血糖管理处方,包括目标设定,饮食建议(如晚餐碳水比例降低至30%);运动计划:每日20分钟工间HIIT训练(通过APP视频跟练);用药提醒:根据血糖波动趋势提示调整口服降糖药服用时间。(3)住院期间进行结构化教育,参加饮食工作坊,运动工作坊等。(4)闭环管理:出院后,通过共同照护APP进行远程调整方案。
干预效果:3个月后患者HbA1c由10.25%降至5.9%,体重下降8kg,同时遵医嘱暂停降糖药物,目前仅生活方式干预,血糖控制较好。
住院宣教(糖尿病专科护士一对一宣教及部分电子处方)

4.经验与体会
本研究构建的云平台赋能的糖尿病主动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的"三云"云监测-云会诊-云随访架构,实现了管理效能、医疗质量和卫生经济学效益的显著提升,具有突出的推广应用价值。该模式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达标率,同时有效降低了低血糖事件和再住院率,其成功实践为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研究证实,这种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既能适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需求,又可扩展至高血压、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管理领域,必将成为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模式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长期效果追踪和支付机制创新研究,以促进该模式的规范化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3]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通知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 2024, (07):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