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波
青岛市黄岛区黄山卫生院
摘要:本案例聚焦基层卫生院通过专科资源整合与签约服务拓展提升健康服务质量的实践。
亮点在于突破传统全科模式,确立视力防控、营养膳食、中医药服务三大核心专科,延伸眼科、口腔等服务。组建多学科团队联动学校、村委等,如视力防控团队全年筛查1.25万人次,个性化签约430人,创新“四方联动”机制破解青少年近视难题;营养膳食团队以“三高”患者为重点,通过个性化指导、自建蔬菜大棚教学及“健康积分换餐”激励管理;中医药团队融入各专科实现服务全覆盖。
依托医共体强化专科能力,39人外派进修,专科团队参与全国培训12次。创新“菜单式服务包”与“双绩效”分配机制,激发服务积极性。成效显著,形成了资源整合、服务精准、机制灵活的基层健康服务新模式。

一、案例背景
1.基本情况。黄山卫生院位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康泰路1151号,坐落于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办事处,占地面积8899平方米,距市中心30余公里。医院职工89人,建立家庭医生团队12只。医院设置床位84张,其中主院区设置住院床位64张,徐村中心卫生室(延伸服务点)设置住院床位20张。辖区37个行政村,覆盖3.5万人,有 3 处工业园,25所幼⼉园,5所中⼩学。
2.既往困难。医院历史呈持续亏损状态,面临诸多发展困境,一是医院编制职工占比低,财政拨款保障不足。二是人口流失、老龄化趋势医院业务发展受限。三是团队组成单一,机构内在动力不足,业务收入低。四是专科团队力量不足,个性化签约少,绩效考核单一,激励机制不足。五是医院环境差,团队获得感低、就医患者满意度低。
3.改革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实际,2022年以来,黄山卫生院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围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和团队服务多个拓展,进行全院大改革,打出环境提升、绩效改革、人员激励、专科能力和运营管理等组合拳,针对人群分布和健康需求,面向辖区村集体、中小学及企业园区提供签约服务,针对群众个性化需求,拓展团队构成,根据实际鼓励引导团队+医生个人签约模式,成立12支“初心”家庭医生团队,鼓励医生个人利用专科特长,推出视力防控、中医药服务等个性包。用个性化服务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格局。
4.目前情况。经过一系列改革医院目前就医环境、业务收入、群众满意度都有明显提升,全人群签约率增长15.2%,重点人群签约率增长17 %;2022年打破15年以来持续亏损业态,实现医院扭亏为盈,2023年收支结余224万元、2024年收支结余184万元。走出了一条乡镇卫生院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模式拓展促机构能力提升、以签约服务提升促群众获得感增强的发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实施过程)
(一)整合专科资源,签约服务由全科向专科拓展
根据辖区人口分布、患病情况、服务去需求,结合卫生院工作基础,确定了视力防控、营养膳食和中医药服务三大专业服务为核心的专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了口腔。眼科等专业服务。
1.新组建“视力防控”专科服务团队。根据辖区学校较多的实际,结合儿童近视防控这一工作重点,组建了眼科签约服务团队,成员包括医共体牵头医院眼科医生、本院视光师、中医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联合了学校校长、校医、班级班主任等力量,组建了4只团队,并在幼儿园、小学建立了“校长光明工作室”。家医团队进校园为儿童、青少年开展视力筛查、建立视力档案、及时结果反馈,引导按需复查、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干预、视力功能训练等综合视力防控长效机制;创新打造视力防控“四方联动”模式建立医疗机构家医团队、学校、老师、家长、学生联动、协同视力防控机制,总结近视防控成功经验和模式着力破解近视防控难题,全面提升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水平。截至目前基地本年度筛查12500余人次,到基地复查1100余人次;开展个性化签约远视储备不足及近视小患者430人、弱视患者10名、中药熏蒸330名。
2.整合公共卫生和内分泌专科,开展营养膳食管理服务。
整合公共卫生科和内分泌科医生及科室资源组建了营养膳食签约服务团队,成员包括医共体总院内分泌医师、本院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营养师,联合各村书记、妇女主任、乡医等力量,组建了6只团队,为居民提供营养膳食服务。以“三高”等慢性病患者为重点,开展分级分层饮食和药物管理服务,为前来就诊的“三高”患者提供营养均衡的“个性化”的健康饮食指导。一是细致指导。结合患者诊疗和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详细了解饮食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餐食改进方案。二是现场教学,2023年医院在闲置地块自建蔬菜大棚一处,后勤团队耕种管理,膳食中心、食堂四季可食用无公害蔬菜。通过患者管理小组的讨论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引导服务对象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三是积分引导。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接受签约服务的均可累计健康积分,持健康积分可到卫生院“膳食管理中心”免费就餐,真正做好用健康换“健康”。
3.突出基层中医药服务特色。
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外派医共体中医科进修学习、招录中医人才、医共体下派专家打造了基层中医文化高地。卫生院基层中医药服务发展坚持“全专联合”思路,一是提高专业能力,现有中医药团队1支,有8名成员,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4人,护士2人。中医药文化服务区配置有中药饮片400多种,可满足常见疾病的中药需求。二是做好全面服务,8队8名成员分别加入视力防控、营养膳食、慢病管理等团队,确保卫生院所有家医团队均有中医药服务内容,且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提升专科能力,机构发展重点由全科向专科拓展
1.以医共体为支撑延伸专科服务。医共体牵头医院专家下沉加入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在全面开展联合⻔诊、联合病房提升服务的基础上,重点打造眼科、营养等特色专科,打通健共体内上下资源共享,通过同质化的医疗质量管理、病种的延续诊疗与健康管理服务,让群众少跑路、少周折、少付费、得实惠。2024年医共体总院专家来医院坐诊及查房累计164次,预约⻔诊病⼈开展诊疗642⼈次,住院病⼈113⼈次,上转病⼈138⼈次,下转管理106⼈次,业务培训40余次。“一老一小”及“三高”人群签约率、履约率较同期提高50%。
2.以提能力为目标梯次培训。借助医共体总院专业技术、管理优势,完善本院学科及人才梯队建设。建立到医共体短期轮训学习机制,3年内家庭医生团队组团轮训一遍。目前已外派39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学习。积极参加省内国内高水平培训,其中视力专科家医团队到总院及外派其他省市参加专业培训班8次,如2024年上海举办的全国近视光学干预培训班,中医团队到其他省市参加专业培训班4次,如参加卫生部直属疼痛培训班(洛阳)。
3.以强专科为基础完善设备赋能家医团队。配置动态血压监测仪10台,24小时动态心电仪6台,远程血糖监测仪10台,促进慢病科学、精准监测,慢病诊断率提高了30%以上。青少年视力防控专科自筹资金50余万元,配备综合验光仪(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明眸慧眼自动筛查仪、焦度计、非接触眼压计、组合裂隙灯、生物测量仪、免散瞳眼底照相机、视功能检查箱、同视机、3D视觉健康训练仪、智能翻转拍、直线机、哺光仪、弱视训练机等,各项专业设备共计28余台,打造专业化精细化青少年眼保健基地。
(三)推进签约服务收付费,以绩效管理提升签约服务积极性
1.个性化签约推动功能社区及居民个人付费接受服务。以村集体功能社区为服务对象,制定了“菜单式个性化服务包”,加强健康社区及健康村镇建设,提供包括家庭巡诊、上门护理、优先转诊、定制健康体检等服务供功能社区选择,截至目前签订协议村级组织17个,共计10228名居民,功能社区签约服务费(健康基金)累计160余万元。拓宽“健康基金”适用范围,协议村居民住院医保报销后的自费部分的基础上,再提高门诊报销比例,通过拓宽付费渠道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新模式。以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推动签约居民付费。家庭医生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服务包151个,其中中医药服务包16个,医院各科室均参与签约服务的履约、随访,个性化签约服务全周期服务,全流程管理。2024年个性化服务收费42万元。签约服务费70%用于签约服务费用于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员的薪酬分配。
2.实施全院医防融合签约服务绩效评价模式。依托家庭医生团队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医院职工、乡医、村委班子全部参与医防融合工作。医院结合实际创新建立“三高单机版双向转诊台账”、家庭医生“医防融合服务流程及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效果指标,将人员参与度、履约情况、家庭医生首诊情况纳入综合考评。各项工作协同、同步开展,有效节约人力资源,且极大提高健康服务效能,增强团队凝聚力,实现深度医防融合。考评结果作为全院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3.落实精细、灵活的绩效分配制度,充分激发“团队”及“个人”活力。完善医院绩效构成,全院绩效工资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临床业务收入绩效”,由临床业务收入进行核算及分配、及“医防融合综合绩效”,由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含付费、公卫经费等)收入进行核算及分配。其中“医防融合综合绩效”按照“团队”及“个人”多劳多得的分配机制,一是团队组团开展固定项目,二是公卫、家医、三高等工作进行全员培训、全员认领、全员参与的灵活方式开展个人建档、签约、诊间随访、健康教育宣传、数据录入等碎片化项目。高效合理的分配机制促进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绩效平均收入较前提高45%.其中眼科、中医和膳食三个特色专业团队在全员提升的基础上,实行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三、成效评估
1.卫生院专科专病服务能力提升。卫生院从全科签约为主,转变为全科+重点专科,实现了家庭医生团队“专科化”。以眼科为例,视力防控专科服务开展以来,卫生院眼科服务从原来的眼保健,拓展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筛查随访-近视弱视诊治为一体的近视防控中心,制定了多元化家医爱眼护眼个性化服务包,对近视人群一对一制定防控、矫正治疗方案,取得了地方政府、学校、家长一致好评,根据数据分析辖区幼儿园、中小学近视率较上一年度下降9.67%,(基地运行初期计划3年内降低辖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3%)视力防控效果超预期。并得到省级媒体、区级媒体推广,获评山东省2023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实践案例一等奖。依托眼科建立的“青少年视力防控基地”列入青岛市“第五批市级健康教育基地”。中医药服务和视力防控服务能力获得上级肯定,先后获评“青岛西海岸新区基层特色专科”。
2.签约居民依从性满意度提升。签约率、满意度和就医负担“两升一降”。目前全群人群签约24385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5.2%,高血压2565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8.5%,糖尿病1086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6.1%。签约居民满意度提升,通过对300名住院患者调查,有意愿持续在基层(我院)接受健康服务的居民达到92%,在无疑难杂症前提下不需要到上级医院诊疗,接受服务的居民满意度达到99%。签约居民负担减轻,2022年至今签约以来享受功能社区签约村居民报销人次4730人次,为居民节约花费约123万元。实现了部分居民住院“零负担”。
3.卫生院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2025年1-7月门诊人次31028,比去年同比增长2.74%;门诊收入255.85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7.7%,;出院人次1023,比去年同比增长0.69%,住院收入273.15万元,比去年同比增长4.22%。

四、经验启示、可复制性分析
1.医防融合服务是基础。一是建立“大签约”理念,全院全员参与签约服务。除全科医生外,专科医生、护士、医技、院内非卫生技术人员、疾控等专业机构医师、社区(村)网格员、村委班子、学校老师等,发动各方力量,全员参与签约服务。二是是全院全科室开展医防融合流程改造。打破公卫、家医、专科诊疗界限,以就诊居民为整体,提供个性化一体化诊疗、随访和巡诊方案,并全院各科室普遍追踪落实。三是科学规划就医流程,在卫生院门诊入口设置具有导医、挂号、收费、门诊病房结算、公卫、家医各种信息平台公开、查询、录入等多项服务功能的“一站式家医服务台”,在门诊设置多功能健康小屋,内配自助式体检设备,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多功能健康驿站。
2.卫生院专科能力提升是签约服务成功拓展的前提。一是结合实际、精准定位,确定专科发展方向。经过对群众需求、周边医疗资源的充分调研,结合工作基础,确定了视光学、膳食及中医药三大专科,形成了区域内优势专科互补,错位发展。二是充分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迅速提升专科能力。优质医疗资源充分下沉,直接参与签约服务,同时开展联合病房建设,同步开展带教培训。三是践行“走出去”学习理念,选派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交流培训,拓宽视野。
3.与签约服务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是基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院制定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医防融合绩效考核,设立医防融合工作台账及绩效分配方案。相关制度,精准、客观、公正地评估健康服务工作的质与量,将签约服务费等收入切实用于绩效发放,用绩效激励充分激发家庭医生团队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