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北京天元中和医药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09057878号-6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邢台市第九医院慢病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邢台市第九医院 阅读: 37 次 来源:基层卫生人才工作委员会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明确提出推动“医防融合”战略,强调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协同发展,以实现“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慢病管理目标。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慢性病防治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慢病防治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慢病管理中心的建设,正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同时,创新建立了“五个一”工作管理模式,即一个中心、一支团队、一项工程、一套平台、一批典型,深入推进慢病防、筛、诊、治、管、康的融合发展。县委、县政府以及卫健局高度重视慢病管理工作,将其视为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的关键环节,持续推动相关工作的落地与优化。
县域慢病管理中心由邢台市第九医院(三级)主导实施,依托县域内紧密型医共体,联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同推进。作为区域内医疗技术力量较强的综合性医院,我院在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科研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具备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心主要服务人群为巨鹿县域内常住居民,管理人口约7万余人。依托自主搭建的慢病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对巨鹿县域内慢病患者的全面管理。截至目前,慢病管理平台已纳入确诊患者70354名,其中高血压患者38592人、糖尿病患者26908人、冠心病患者12072人、脑卒中患者10575人、慢阻肺患者1193人、肾脏病患者2774人。同时,服务区域内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较为普遍,健康管理需求迫切。
二、案例实践与推进
(一)、成立一个中心。
以“全国县域慢病管理中心试点建设单位”为契机,组建了县域慢病管理领导小组,成立慢病管理委员会,并依托紧密型医共体成立了全县慢病管理中心,乡镇卫生院成立慢病管理分中心。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均下设了六病专科医疗技术组,全面落实了慢病预防、筛查、随诊、治疗、管理、康复等工作。同时,围绕慢病“防、筛、诊、治、管、康”等六方面,制定慢病管理制度流程。2023年7月28日,国家县域慢病中心建设项目组的专家予以现场考核,顺利通过国家认证,并荣获县域慢病管理典型单位,2024年7月,成为河北省医共体慢病管理能力省级试点单位。
(二)组建一支团队。
慢病管理委员会从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抽调25名专科业务骨干组建巨鹿县慢病管理团队,其中,专职人员5名及慢病专员20名。专职人员负责慢病管理中心发展战略和计划的制定,相关病种数据的采集、统计、项目数据进度的追踪、质控、慢病筛查与随访等工作;慢病专员负责对入住慢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和规范诊疗,对稳定期患者进行下转、随访、一对一健康问诊。目前,全县纳入管理慢病患者72253名,规范建档管理人群同比增加34%,复诊率83.48%、随诊达标率71.07%,不仅密切了医患关系,并有效降低外转率,巨鹿县域内就诊率常年保持在92%左右。
(三)实施一项工程。
坚持以“发展医院、回报社会”为宗旨,建立健全了“医防融合”发展模式,自2017年开始持续开展了“百千三万”工程、“健康直通车”、上消化道癌普查、白内障患者复明、关爱妇女百村行等30多项惠民工程。截止目前,已免费开展“百”堂健康知识巡讲765场、“千”人卒中筛查8382人次、“万”人肺部CT普查7.6万人次,累计服务群众36余万人,发现并干预治疗9300余例。新开展了“万人肾病早期筛查”及“万人眼底筛查”工程,通过“百千三万”工程的建设,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四)、搭建一信息化平台。
构建医防融合信息化平台,平台与院内HIS、LIS、体检系统及基层HIS、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完成了对接,可支持医共体县、乡、村三级构架,从基层卫生室到乡镇卫生院,再到县级医院的筛查、转诊管理、随访管理,充分发挥我院作为医疗机构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实现了县域内患者诊疗过程县乡两端可视、上下转诊、智能药学服务、复诊提醒、科普文章推送等多位一体,上下联动的全流程模式,并组织慢病管理团队与各乡镇卫生院成立“亲情”团队,联合下乡坐诊,共同开展慢病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确保了下转患者能够“接得住、留得住”,真正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机制落实。
(五)培树一批典型。
为提升全县群众健康意识,加强对常见慢性病及早干预,提高慢性病控制率,打造实施了6个健康管理示范村,通过对6个村40岁以上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开展一次全面健康检查评估,并对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全县慢病防治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慢病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三、实施成效
(一)患者健康意识显著提升
随着慢病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纳入慢病管理平台的新患者数量持续增加,充分表明越来越多的患者认识到慢病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健康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有效改善了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也反映出患者在健康意识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需求正不断提升。
(二)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专业的慢病管理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患者能够更加自觉地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并积极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还有效控制了病情发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切实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示范效应充分彰显
通过在健康示范村和非示范村开展调查问卷发现,健康管理示范村在各项数据上均优于非示范村。示范村居民慢性病知晓率达到47.1%、规范治疗率为68%、控制率为55.8%;非示范村居民慢性病知晓率为31.6%、规范治疗率为42.9%、控制率为43.6%。“百千万”工程和健康管理示范村的建设,强化了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为保障群众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有力推动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